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课题结题报告-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小课题结题报告-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1-10-21 13:55:54

小课题结题报告-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本文关键词:课题,合作学习,结题,有效性,小组

小课题结题报告-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本文简介: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一)课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时代呼唤改革,需要有活力、有创新的教育。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由“厌学”转为“乐学”,引导小学生创新性

小课题结题报告-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本文内容: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时代呼唤改革,需要有活力、有创新的教育。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由“厌学”转为“乐学”,引导小学生创新性地学习数学,已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热门、焦点。

1、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有当今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有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新课标》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今天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区域,都起来越注重合作探究精神,过去那种个人式的独创,也许不再是这个时代创造方式的主流,因此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起来越成有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

3、“小组合作学习”在目前各地的小学教学中已经开始被重视和应用,但是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或者没有作深刻的探讨,常常只在一种比较浅显的表面上展开,所以存在许多问题。如

1)没有抓住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地培养,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完事,而对于小组其它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甚至于没有认真聆听其他成员的发言。这样讨论就敷言了事、无法深化,有时会各抒己见,或人云亦云,真正意义的合作其实尚未开始。

2)没有抓住有效的合作时机。有的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顺应教育的潮流,博得教育研究人员的赞赏,教师往往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合作探究欲望时,让其加入学习小组,或有时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探究必须嘎然而止。这样造成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生“学”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置身事外,只做事后的评论员,以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了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谈论不切主题,偏离方向,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创新式课堂教学实验以一切为了儿童的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努力创设一个有利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改变旧的、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形成相应的创新式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具体要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1)、学生扎实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2)、营造轻松愉快数学环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5)、

引导学生互评与自评,在评价中体验成功,在小结中巩固与提高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持

(一)课题界定

1、关键词;

1)小组;一般是4~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成员应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这样学习小组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即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学习品质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突出每个全体的作用,各人承担明确的职责,在主动参与和合作中完成任务,相互信任促进,相互扶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互动,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促进所有学生有效沟通,同时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艺术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以求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课题界定

1)研究对象,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这部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讨论意识,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开展。

2)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现行的数学教材及日常生活素材为主要内容,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为过程,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活动,使学习者在合作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

3)广泛搜集日常生活素材,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以每个学生发展的目标。

(二)理论支持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体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播。所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

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促使每个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尽力作出自己最大努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探讨知识。

儿童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容。小学生只有在不断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才能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小组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科学地分析合作学习在当今课堂教学中适用性,在农村小学班级学生数足的情况下如何编排小组,避免形式主义小组合作。

(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的程度,改变一些教师顽固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方式的思想保守观念,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思想、新观念。

(3)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学习自尊心的养成的作用,把学生学习与社会、家庭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不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学习过程中唯一标准。

(4)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情感态度的转变与价值观的提高的作用,把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不把满足学生写好作业、听教师的话当作评价一个好学生标准。

2、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编排

科学、恰当的排编小组组员,以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让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发挥其极大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时机对合作学习的影响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特征

即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必须筛选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主义。

(4)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探讨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献身品质方面的作用。

(5)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

即怎样教育学生尊重别人意见,倾听与思考别人观点,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等方面做法,以养成良好学习品质。

(6)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即教师适用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形成,改变教师多少年来作有领导者、指挥者和统治者的身份为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2、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3、个案法。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4、总结法。1)教案设计;2)活动记实;3)听课、评课记录。

五、实验过程与效果。

小组编排,小组编排上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成绩等方面的差异合理搭配划分小组,同时也要注意到组间之间学生学习成绩大体差不多,即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编排原则,这种方式能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小组之间合理、公平竞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小组间出现差异,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再作适当调整。

方法训练,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方法上除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有意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主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倾听别人意见、如何敢于表达不同观点、如何与他人配合等。

意识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各环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合作学习教育,让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愿意与他人合作,尊重别人发表的意见。

合作时机,即选择恰当时机和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只有恰到好处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的情况下,选择一定知识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合作学习质量高、效果好,又能照顾到一些参与性差、接受知识不太灵活的学生。

教师角色,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候,教师:(一)、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经;(二)、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三)、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四)、要参与其中,发挥好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五)、要即时的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为引导交流总结打好基础;(六)、要善于小结,要注意:1)积极引导小组间的意见交流;2)指导好小组内的发言补充;3)把握好讨论过程的度,调控好时间分配;4)及时评价学生学习及合作情况;5)引导好总结。

六、合作学习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培了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的创新能力格格不入,因而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运用讨论法,可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

4.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5.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合作和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合作是以优良人品作前提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谦让、相互欣赏是其主要的精神品质。合作学习中的竞争是外向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大多是分层次进行的。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优生之间、优差生之间都可以出现竞争的现象,形成一种竞争进步的态势,并在竞争中锻炼其品格,磨炼其意志,培养其人品,

“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学会生存》;二是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能强化小组结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认真、更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组织学习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中出现互相拆台的不良现象,注意从正面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公平的竞争,在竞争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使合作学习形成一种“合作——竞争——合作”的良性循环,更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竞争成为促进学习的手段。

6.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7.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8.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七、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是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却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如只有形式上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

1、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但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2、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有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应想一想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3、教师监控不够。“自然”合作时,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

4、合作价值不大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任务通常根据教材、教参来设计。若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结果往往是: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积极性不强,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滋长,发挥合作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篇2: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基础总结题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基础总结题 本文关键词:材料科学,结题,金属,基础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基础总结题 本文简介:总结题2一、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钢淬火时的冷却速度越快,马氏体的硬度越高。(x)2、当把亚共析钢加热到Ac1和Ac3之间的温度时,将获得由铁素体和奥氏体构成的两相组织,在平衡条件下,其中奥氏体的碳含量总是大于钢的碳含量。()3、20钢比T12钢的碳含量要高。(X)4、正火是将钢件加热至完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基础总结题 本文内容:

总结题2

一、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钢淬火时的冷却速度越快,马氏体的硬度越高。

(

x

)

2、当把亚共析钢加热到Ac1和Ac3之间的温度时,将获得由铁素体和奥氏体构成

的两相组织,在平衡条件下,其中奥氏体的碳含量总是大于钢的碳含量。

3、20钢比T12钢的碳含量要高。

X

4、正火是将钢件加热至完全奥氏体化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5、65Mn是合金调质结构钢。

弹簧钢

X

6、回火索氏体的性能明显优于奥氏体等温冷却直接所得到的片层状

索氏体的性能。

7、T10A和60号钢均属于高碳钢。

X

8、室温下,金属晶粒越细,则强度越高、塑性越好。

9、一般来说,钢的强度高于铸铁的强度。

10、65Mn的淬透性比65号钢的淬透性差。

11、从C曲线中分析可知,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在A1-550℃的范围内

发生贝氏体转变。

12、所谓本质细晶粒钢就是一种在任何加热条件下晶粒均不发生粗化的钢。

13、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是一种扩散型转变

14、60钢比T12钢的碳含量要高。

15、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当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体积要收缩。(

16、当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冷却发生珠光体转变时,温度越低,其转变产物组织越粗。(

17、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中温转变产物,在转变过程中,碳原子能进行扩散,而铁

原子不能进行扩散。

18、不论碳含量高低,马氏体的硬度都很高,脆性都很大。

19、高合金钢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也具有良好的淬硬性。

20、经退火后再高温回火的钢,能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21、热加工是指在室温以上的塑性变形加工。

22、在正常加热淬火条件下,亚共析钢的淬透性随碳的增高而增大,过共析钢的淬透性随碳

的增高而减小。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钢的淬透性越高,则其C曲线的位置越向

(填“左或右”)。

2.、HT200牌号中“HT”表示

,数字”200”表示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贝氏体的组织特征呈

羽毛状

状,而下贝氏体则呈

针状或竹叶状

状。

4、奥氏体是_________vFe__

的间隙固溶体,马氏体是____a

Fe___

_的过饱和固溶体。

5、合金钢的______________比碳钢大,其原因是大部分合金元素都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__________。

6、按碳的质量分数对碳钢进行分类,可分为

三类。

7、QT600--3牌号中“QT”表示

,数字”600”表示,”3”表示

8、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根据含碳量的多少,马氏体的组织特征有

板条

状和

透镜

其中

的力学性能要好。

20、铸铁中的石墨有球状、团絮状和_____棉絮状_________、______片状

____等四种。

三、单项选择:

1、制造弹簧应选用:

c

a.

T12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

b.

Cr12MoV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

c.

65钢经淬火后中温回火。

2、为消除T12钢中的网状碳化物,选用的热处理为。

a

a.

球化退火

b.

正火

c.

调质处理

d.

回火

3、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是

(a

a.非扩散型转变

b.扩散型转变

c.半扩散型转变

4、钢经调质处理后获得的组织是

c

a.回火马氏体;

b.回火屈氏体;

c.回火索氏体。

5、淬硬性好的钢

a.具有高的合金元素含量;b.具有高的碳含量;c.具有低的碳含量。

6、制造手用锯条应选用

c

a.

T12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

b.

Cr12MoV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

c.

65钢经淬火后中温回火。

7、T10钢的含碳量为

c

a、0.10%

b、10.0%

c、1.0%

d、0.01%

8、钢的回火处理是在:

c)

a.退火后进行;b.正火后进行;c.淬火后进行。

9、若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右移,钢的淬透性将:

a

a.降低;

b.提高;

c.不改变。

10、挖掘机的挖斗要求表面具有高耐磨性和高的疲劳强度,最好应选用:(

a、20CrMnMo

b、65Mn

c、ZGMn13

d、T8

11、钢经低温回火处理后获得的组织是:

(a

a.回火马氏体;

b.回火屈氏体;

c.回火索氏体。

12、0Cr18Ni9Ti不锈钢中的含Cr量为:

b

a.0.18%;

b.1.8%;

c.18%。

13、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温度区间等温转变时,所形成的组织是:(

a.索氏体;

b.下贝氏体;

c.上贝氏体;

d.珠光体。

四、名词解释题

1、热硬性(红硬性):

2、调质处理:

3、马氏体:4、残余奥氏体:5、本质晶粒度:

6、淬硬性:

1、热硬性(红硬性):钢在高温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

2、调质处理:淬火加高温回火。

3、马氏体:碳原子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4、残余奥氏体: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马氏体转变结束后剩余的奥氏体。

5、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在930±10℃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定的钢中晶粒的大小。

6、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的最高硬度。

五、材料判别

已知下列十种金属材料的牌号(或钢号、代号)请填写到对应的十个名称空格中(可填序号):

1、40Cr

2、Cr12MoV

3、16Mn

4、1Cr18Ni9Ti

5、5CrNiMo

6、ZG45

7、65

8、H62

9、HT200

10、ZL107

a、低合金结构钢

1,b、铸造铝合金

c、灰口铸铁

d、碳素铸钢

e、弹簧钢

7,f、黄铜

g、冷模具钢

h、热模具钢

2,5

i、调质钢

1,j、不锈钢

a-3;

b-10;

c-9;

d-6;

e-7;

f-8;

g-2;

h-5;

i-1

j-4

六、简答题:

1、某汽车重负荷齿轮选用合金渗碳钢20CrMnMo材料制作,其工艺路线如下:下料→锻造→热处理①

→切削加工→热处理②→热处理③→热处理④→喷丸→磨削加工。试分别说明上述①②③④四项热处理工艺的名称、目的及热处理后的组织。

1)正火的目的:使网状碳化物分解;细化晶粒使组织正常化;消除应力。

正火后的组织:索氏体。

2)渗碳的目的:提高工件表面含碳浓度,经过淬火和回火处理,从而提高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使心部保持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渗碳不改变组织

3)淬火加热的理论温度:Ac1以上30-50℃。

淬火后的组织: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4)低温回火的目的是消除淬火应力和提高韧性;

低温回火后的组织:回火马氏体。

2、试各举出一类钢材,说明通过热处理方法,可在室温下得到下列组织:

①粒状珠光体

②针状马氏体

③回火索氏体

④回火马氏体

2、答题要点:液体金属中加入孕育剂或变质剂,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的处理方法。

1.

粒状珠光体:T12A等过共析钢,球化退火

2.

针状马氏体:65等高碳钢,淬火

3.

回火索氏体:45等调质钢,调质处理

4.回火马氏体:T10等工具钢,淬火+低温回火

3、下列零件或工具用何种碳钢制造,说出其名称、至少一个钢号以及其热处理方法:手锯锯条、普通螺钉、车床主轴、弹簧钢。

3、答题要点:

手锯锯条采用碳素工具钢制造,如T10A,采用淬火+低温回火

普通螺钉用普通碳素结构钢制造,如Q235,在热轧状态下使用

普通弹簧采用弹簧钢制造,如65Mn,采用淬火+中温回火

车床主轴中碳调质钢制造,如45,采用调质处理

4、用一根冷拉钢丝绳吊装一大型工件进入热处理炉,并随工件一起加热到1000℃保温,当出炉后再次吊装工件时,钢丝绳发生断裂,试分析其原因。

4、答题要点:

冷拉钢丝绳是利用加工硬化效应提高其强度的,在这种状态下的钢丝中晶体缺陷密度增大,强度增加,处于加工硬化状态。在1000℃时保温,钢丝将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组织和结构恢复到软化状态。在这一系列变化中,冷拉钢丝的加工硬化效果将消失,强度下降,在再次起吊时,钢丝将被拉长,发生塑性变形,横截面积减小,强度将比保温前低,所以发生断裂。

5、以共析钢为例,说明过冷奥氏体在高温(A1—550℃)、中温(550℃—Ms)、低温(Ms以下)三个温度阶段等温转变时,转变的组织及性能特点。

5、答题要点:高温转变组织为珠光体类组织,珠光体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相间的片层状组织,随转变温度的降低片层间距减小,分别生成P、S、T,这三种组织的片层粗细不同,片层越细,强度硬度越高;

中温转变产物为B,B是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非片层状混合物,按组织形态的不同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下贝氏体的强度硬度高于上贝氏体,塑韧性也较上贝氏体要好。

低温转变产物为马氏体,马氏体是含有大量过饱和碳的α固溶体,马氏体分为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强度硬度很高但很脆,板条马氏体强度硬度高而塑韧性也较好。

6、珠光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6、答题要点:

(1)三种。分别是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2)珠光体是过冷奥氏体在550℃以上等温停留时发生转变,它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

成的片层相间的组织。

索氏体是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层片较细的珠光体。

屈氏体是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片层极细的珠光体。珠光体片间距愈小,相界面

积愈大,强化作用愈大,因而强度和硬度升高,同时,由于此时渗碳体片较薄,易随铁

素体一起变形而不脆断,因此细片珠光体又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塑性。

(因为删掉了部分题,所以答案需要大家自己琢磨,部分题的参考答案已没有价值,删掉了)!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体心立方,面心立方;2、增大过冷度、加入变质剂;3、结晶、同素异构转变;4、珠光体、铁素体、渗碳体;5、表面细晶粒区、中间柱状晶区、内部粗大等轴晶;6、晶界和亚晶界;7、62%;8、冷、热;9、右;10、灰口铸铁、最低抗拉强度;11、羽毛状、针状;12、理论结晶温度、实际结晶温度、大;13、C在γ-Fe、C在α-Fe;14、淬透性、降低;15、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16、球墨铸铁、最低抗拉强度、延伸率;17、板条状、针状、板条状;18、伸长率、断面收缩率;19、Fe和C具有复杂结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20、片状、蠕虫状;21、莱氏体、奥氏体、渗碳体。

4

篇3:少数民族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少数民族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师,少数民族,专业化,结题

少数民族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少数民族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其表现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

少数民族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少数民族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其表现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受阻。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索面临的问题就更为严重。

近年来,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要学好,必须对教师进行持续的、高质量的专业发展,传统专业发展的模式必须改变。教师不再被动地坐在那儿,接受“专家”的新思想或新实践,对专业发展的评价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满意度,或是对这些新方法的用途进行评价。学校教育改革呼唤新的教师专业发展。随着课改的全面深入,提高办学质量就成为重中之重。现在,我们提出基础教育要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轨,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素质正在受到基础教育变革形势的挑战,而应战的对策唯有提高专业化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类整个知识系统的储存、组织、检索和应用中。不掌握信息技术,不习惯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学习、研究和探索就好比面对知识的宝库而没有打开宝库的钥匙一样。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现代的教育方式也由以前单一的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只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探索和创造,才能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科学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已经成为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是提升教师素质,事关学校长远的教育教学发展,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服务,也是我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面临深刻变化的时代,教师被重新认识和发现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主要目标:

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研究,来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形成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提高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在教师专业领域范围内,用专业水准建设学校教师队伍。

意义:

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态势,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展自己,更新知识,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要求教师不仅仅成为一个教书的职业人员,更要成长为一个具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专业人员。新的信息平台对信息的爆炸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新的信息平台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影响从教学平台到教学理念到教学手段到教学的内容。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提高的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通过研究理清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更快速地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是这个课题的意义。

三、创新之处:

1、进行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实现真正意义上现代信息的主要特征:共享。

2、提出学科特征性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

四、课题研究价值: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缩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周期,丰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阶段性标准划分依据以及划分方法,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划分依据以及划分方法可以借助文献研究方法。

2、测验研究;

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前后,就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进行测验,确定教师的阶段性归属并进行前后比对分析。

3、个案研究;

借助各种资料进行个案研究,了解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给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4、行动研究;

学科特征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需要通过不断实施—反馈—修改来完善,借助与行动研究设计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有价值的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方案。

六、研究内容:

1、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2、教师在原有的水平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注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而不是所有教师同层次、同水平的发展。

七、研究措施:

首先界定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在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方式,确定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阶段性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划分依据以及划分方法;接着在同个学科中选取教师作为研究样本,对样本教师和对照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专业化发展水平调查测验认定阶段后,开始对样本教师进行系统化学科特征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培训中要求作为样本教师撰写日志以记录自我发展过程;最后通过调查测验等方法对比样本教师和对照组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专业化发展上的阶段差异,得出研究结论。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调查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与专业发展需要,制定研究方案,申报立项。任务分解到具体人员,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9月)

(1)课题组成员对自己所负责的研究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研究。

(2)调查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与专业发展需要,制定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标准和教师专业水平评价方案,完成教师专业水平前测,做为研究比较的初始条件。在研究结束后,要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

(3)课题组成员要经常搜集分析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发展需要和对本课题研究进程的反馈信息,做好研究日志,做为改进研究工作的依据。

(4)课题组成员结合七个一活动、结合“十抓一促”工作,开展科研工作,在教师中开展实践一种教育理念、解决一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提供一个研究课例、设计一个优秀教案及课件、写一篇深刻的教学反思,按计划开展教研工作。

(5)课题组成员要通过听课、阅读专业书刊、外出学习、与同事讨论有关问题、网络查询学习资源等形式进行学习,撰写科研反思,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科研能力。

(6)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课题组成员的需要开展培训和研讨,召开行动研究培训、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案例教学分析会等。

(7)课题研究要把学习体会、研究心得、阶段成果、教育反思、教学日志、教育随笔、教学案例、科研日志、科研反思等材料,都要在课题组交流,起到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反思提高、共同发展的目标。

(8)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期要提交一项成果,能够代表自己专业水平教育论文、阶段总结、研究报告等,并在教育刊物上发表。

3、总结阶段(2013年10月)

(1)课题组成员撰写结题报告。

(2)课题组进行课题成果推广。

(3)筛选优秀成果,编著《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论文集》。

九、研究的效果

一年多的实验逐步改变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淡泊的状况,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远程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升。

(一)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

1.教师教学收益大

课题研究使我们老师充分认识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效率的主渠道,而注意信息反馈则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老师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习惯,大家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教与助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激励的工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了课堂信息传递与反馈,充分提高了教学效益。

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综合素质——对信息的归纳概括并分析判断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媒体使用的“适时、适量、适度”;教师对课堂中产生的信息的掌控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教师具备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判断、使用、评价”的能力。在教师信息素养提高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了显著的提高。老师们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即关注学生的现在发展,更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课堂导入效果的提高:不局限于教学的导入部分;还包括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过渡性导入。从教师踏入课堂到退出课堂,自始自终地十分注意信息反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过程的结构,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好信息的反馈。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信息,教师采取创新的方式,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其识别、选择、吸收和运用新信息的能力,通过其活跃的思维,不断更新。

2.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给老师们带来了极大的收益,而且也为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需要的学习资料,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处理和应用能力大大增强。如今,高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上网知识,能进行远程交流,在各网站查阅资料并下载。信息化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的知识面、视野开阔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和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极大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所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通过教育技术的理论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观念得到加强;通过计算机的学习、电脑操作,老师们掌握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学会了上网查资料,下载资料,学别人为我所用,修改、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日常备课中,各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制作课件,编印学案、教案,并利用计算机的可复制性、可传输性很便捷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达到了集思广益,提高效率的效果。局域网、E-mail、QQ等工具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思想、教学资源、教学心得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比赛,使老师们自觉地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途径、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教师信息化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经过探索,我们感受到课题有效的实施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教师信息素养不断提高,学校教学成绩稳步增长,教师们参加课题活动从原来的被动勉强到现在积极主动。目前,我校任课教师中,95%以上的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80%以上的教师能制作课件。学校管理、学籍管理、德育、教学管理等都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涉及到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各学科教师的课程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理论水平,学校形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得到强化。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教师目前自制的课件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教师办公室都配有办公电脑,因此可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整合和开发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办公室的电脑都成为了一个小的电子资源库,并可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推动了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代化。学校行政及中层领导干部均能把学期工作计划、周工作安排、各项活动方案等通过校园局域网发到相关的教师电脑中,工作效率高,有效地组织引导师生建设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强化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推动了校园管理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代化。

十、研究反思与探索

(一)成绩已经属于过去,面对未来我们感到责任重大。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稳步推进,要从设备、软件、人员各方面齐头并进,向更高的目标奋进:争取达到更高标准,形成更完备的校园网络;逐步实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做到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完全整合;重视专职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强教师整体计算机操作的能力的提高;利用校本资源,开发校本教材,不断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发展,随着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对现代教育技术更加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定能提高许多。

(二)今后研究的设想

1.加大骨干力量的培训,着手进行点线面全面结合的普及提高,让大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为精英、骨干。

2.进一步结合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制作原创教学软件,形成原创教学设计,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原创教学资源发布到学校的网站里。建立原创资源库,以更好地发挥出课题研究的服务功能。

3.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大了,如何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品德课成为我们新一轮研究的新方向。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