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规章制度 > 人事考评制度(制度范本)

人事考评制度(制度范本)

发布时间:2021-10-20 09:49:53

人事考评制度(制度范本、doc格式) 本文关键词:制度,考评,范本,人事,格式

人事考评制度(制度范本、doc格式) 本文简介:主题绩效考评制度文件编号AP-0312-05批准签名:总裁生效日起2004年1月1日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草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考评目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人事考评制度,规范人事考评

人事考评制度(制度范本、doc格式) 本文内容:

主题

绩效考评制度

文件编号

AP-0312-05

批准

签名:

总裁

生效日起

2004年1月1日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草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考评目的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人事考评制度,规范人事考评工作,公正评价员工的成就及对企业的贡献,进而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绩效。为后备人员的选拔、培养,高效、合理配置公司人力资源提供依据。最终促进集团公司整体绩效提高,实现公司经营目标。

第二条

定义

1、

人事考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能力、行为效果、进行有组织的观察评价。

2、

考评周期:人事考评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称为考评周期,公司管理人员以季度为周期进行人事考评。

3、

一般职员:部门主管以下人员(含)。

4、

中级职员:部门主管级管理人员。

5、

者:公司人事考评工作的执行人员。

6、

被考评者:接受人事考评的人员。

第三条

考评原则

1、

实事求是、公正公平、优胜劣汰。

2、

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工作目标为依据,以事实为标准。

3、

考评过程保密,结果公开。

4、

每季度人事考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即时激励。

第四条

考评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总部所有员工。

第五条

考评方式

1、

考评以问卷及表格的方式进行。

第六条

考评作用

1、对于公司人事考评可以达到

⑴、培训需求分析依据。

人力资源部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应把人事考评的结果作为员工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什么的主要依据。

⑵、绩效改进的目的。

科学分析人事考评的结果,利于绩效不良者制订绩效改进计划,能对员工实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改善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⑶、激励依据。

对考评结果优异者或突出者,给予奖励。人事调整依据。人事调整必须严格与人事考评的结果结合起来。

⑷、薪资调整。

人事考评结果是薪资调整的重要依据。薪资调整必须参考半年以内的工作绩效。

⑸、人才选拔。

将工作结果与目标比较,考察员工工作绩效如何。员工之间的绩效比较就能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

2、

对于部门主管人事考评可以达到:

⑴、帮助下属建立职业工作关系;

⑵、借以阐述主管对下属的期望;

⑶、了解下属对其职责与目标任务的看法;

⑷、取得下属对主管、对公司的看法和建议;

⑸、提供主管与下属沟通,共同探讨的机会。

3、

对于员工,人事考评可以达到:

⑴、更准确了解自己的职责和目标;

⑵、工作中的成就和能力获得公司的认可;

⑶、获得提出建议与意见的机会;

⑷、了解与自己有关的各项政策的推行情况;

⑸、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⑹、参与公司管理的机会。

第七条

考评要求

1、

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2、

严禁以个人好恶参加考评。

3、

考评人员必须高度负责,严格按考评计划和要求进行考评。

4、

对考评结果如实反映,不得隐瞒、歪曲、包庇。

5、

考评者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露考评内容。

6、

考评人员必须高度负责,严格按考评计划和要求进行考评

第八条

权责分工

1、

人力资源部负责考评制度的编写、解释、培训及考评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

2、

部门经理负责对一般管理人员的考评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3、

中级以上人员考评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直接进行。

5、

在考评期间,考评者原则由此制度规定人员完成,如果考评者遇到人事调动等情况不能完成。则由职务代理人完成。

第二章

人事考评分类

第九条

分类

人事考评按时间可分为试用期考评、季度考评和年度考评。按职务可分为:一般职员考评、中级职员考评。

第十条

试用期考评:

1、

试用期考评是指根据新进人员工作职责,工作目标或计划以试用期为周期对被考评者进行的人事考评。试用期人事考评常规项目有自我计划,自我考评,主管部门考评。

2、

试用期考评时间为试用期最后一周。

3、

试用期考评结束后符合公司用人标准的,转正成为正式员工并同时转为季度人事考评。

4、

试用期结束季为季度最后一季的,可不参加当季季度人事考评。

第十一条

季度人事考评

季度人事考评是指根据工作职责,工作目标或计划以季度为周期对被考评者进行的人事考评。季度人事考评常规项目月自我计划,自我考评,主管部门考评。正式员工季度人事考评时间为:

1、

第一季度:4

月1-10日

2、

第二季度:7

月1-10日

3、

第三季度:10月1-10日

4、

第四季度:1

月1-10日

第三章

考评内容

第十二条

考评内容主要分为:职业品德、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态度、工作绩效四个方面。

第十三条

职业品德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表现,目的是考察员工是否在思想上与企业精神、理念和文件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具体内容:

1、

忠诚度:

是否责任心事业心强,爱岗敬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与公司同甘共苦。

2、

贯彻执行:

⑴、积极主动,严格贯彻公司精神、理念及各类制度并能及时反映异常状况;

⑵、严格贯彻公司精神、理念及各类制度;

⑶、贯彻公司精神理念及各类制度;

⑷、尚能贯彻公司理念及各类制度,偶尔有问题发生;

⑸、不能准确贯彻,经常有问题发生。

第十四条

综合能力提升是指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目的是考察员工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具体如下:

1、

管理统率:

根据下属性格、经验、学识等进行合理分工,科学部署,进而组织部署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2、

理解执行:对上级的决定计划准确理解和执行能力(中级职员人员)。

3、

专业知识(能力):是否具有丰富的岗位相关知识。

4、

沟通协调:

通过文字或口头,使他人了解本人意图,圆满处理各类事务的能力。

5、

统筹策划:准确把握问题的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方案的能力。

6、

计划安排:对份内工作进行合理、科学安排的能力(一般管理人员)。

7、

判断决策:准确把握问题关键,立足全局,全面迅速做出决定的能力。

8、

培训指导:

积极合理的培训、指导、激励下属工作,使下属能动的接受工作并完成任务的能力。

9、

应变创新:

思维敏捷,临危不乱,面对困难和问题能及时发现解决办法的能力。

第十五条

工作态度是指勤奋敬业的表现,目的是考察员工工作上是否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能钻研业务、勇于创新,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否具有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等;具体如下:

1、

人际关系:是否与同事、上下级相处融洽,并受到欢迎。

2、

组织纪律性:是否能严格遵守公司制度,以身做则。

3、

团队合作:

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工作上理解、支持、配合。

4、

积极主动性:工作是否积极主动,敢于承担责任,遇到工作不推委。

5、

责任心: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严于律己,不乱发议论和牢骚。

6、

进取心:是否积极向上,不断自我学习,不断进取。

7、

下属认可度:在下属心目中的是否较高地位,是否被下属认可。

第十六条

工作绩效是指工作目标完成、准确度、效益和对公司的贡献,目的是考察员工的工作成绩,看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数量,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成绩、工作效率及为公司所做的贡献大小。各类人员的工作绩效由专业部门负责考评。

1、

目标达成度:

《工作计划书》指定的目标及《职务说明书》所规定的工作职责完成情况。

2、

工作品质:

所辖范围内的工作秩序是否良好,处理事务是否按规定完成,要求归档的文件,表单,资料是否齐全和管理有序。

3、

工作方法:完成的工作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合法、高效。

4、

绩效增长:管理人员本身责任的执行情况,下属绩效的改进情况。

第四章

考评流程

第十七条

试用期考评与季度人事考评除考核周期不一外,流程相同。

第十八条

一般人员

1、

自我考评:

考评周期满后,3个工作日内总结上季度工作完成情况,根据《工作计划书》完成《自我考评表》。自我考评必须详细说明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原因及应对措施。

2、

协作部门考评:

《协作部门考评表》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考核期满后4个工作日内完成考评。

3、

部门经理考评:4个工作日内考评完毕。

4、

主管经理考评:5个工作日内主管副总经理考评。

5、

6个工作日内人力资源部汇总,完成《季度人事考评统计表》。

6、

7个工作日内送总经理核准。

7、

所有考评资料由人力资源部存档,当期考评工作结束。

第十九条

中层人员

1、

自我考评:

考评周期满后,3个工作日内总结上季度工作完成情况,根据《工作计划书》完成《自我考评表》。自我考评必须详细说明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原因及应对措施。

2、

下属考评:

《下属考评表》由人力资源部发送至专人接收。当事人填写完毕后直接递交人力资源部。其它任何人员不得查阅。

3、

协作部门考评:

《协作部门考评表》由上海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考核期满后4个工作日内完成考评。

4、

部门经理考评:4个工作日内部部门经理(副理)考评。

5、

主管经理考评:5个工作日内主管副总经理考评。

6、

6个工作日内人力资源部汇总,完成《季度人事考评统计表》。

7、

7个工作日内送总经理核准。

8、

所有考评资料由人力资源部存档,当期考评工作结束。

第二十条

考评流程

1、

试用期考评流程图:(见附表一)

2、

季度人事考评流程图:(见附表二)

第五章

考评档案保管

第二十一条

保管权限

考评问卷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保管。

第二十二条

保管时限

所有考评档案保管至少一年以上。

第六章

考评结果应用

第二十三条

人事考评等级划分

1、

依据员工季度人事考评得分,将员工的季度人事考评分成五级。

⑴、A(优秀):90分以上,工作相当出色,几乎无可挑剔;

⑵、B(良好):80-90(含)分,工作出色;

⑶、C(中等):70-80(含)分,工作表现称职,无问题;

⑷、D(尚可):60-70(含)分,工作有问题,须引起注意;

⑸、E(差):

60以下(含),工作有较大问题,不改正要淘汰。

2、

考评结果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统计填写《员工季(年)度考评汇总表》并于向被考评人本人公布。

第二十四条

人力资源部为每位员工建立人事考评档案,考评结果将作为薪资调整,

人事调整,奖金发放,先进评选等的重要依据。从而达到奖勤罚懒,激励员工的目的。具体标准如下:

1、

底薪调整:(具本参见《薪资管理制度》)

3、

人事调整:

员工人事考评成绩由人力资源部存档并作为人事调整,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等工作的依据。

4、

考评改善:人事考评为D或E者;

⑴、中级人员由人力资源部会同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做考评沟通后,做出《绩效改善计划》并列入下季度工作计划;

⑵、一般职员由部门经理考评沟通后做出绩效改善计划并列入下季度工作计划。

5、

其他奖励:

年度人事考评成绩将作为年度岗位优秀员工如“年度优秀员工”,“优秀经理”评选的主要依据。

第七

保密制度

第二十五条

目的

本公司为鼓励各级员工恪尽职守,且能为公司盈利与发展积极作贡献,实施结果公开,过程保密的原则。为避免优秀人员免遭嫉妒,特推行此保密制度。

第二十六条

对考评结果有异议者需按作业流程提出申诉,严禁私下讨论考评过程和考评结果。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员的考核过程除考评流程相关人员外,一律保密。如有违反,将处罚如下:

1、

评者非经核准外,不得私自外泄任何人考评信息,如有泄漏事件,另调他职或辞退。

2、

私下讨论考评结果者,通报批评。

3、

探询非本职范围内考评过程者,通报批评

4、

讨论非本职范围内考评过程被通报两次者予以辞退。

5、

若因以上行为造成其它影响者除以上处理外,将视具体情况予以辞退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

第二十八条

考评过程如有不明之处,向人力资源部咨询。

第八章

考评申诉

第二十九条

被考评人根据事实,对考评结果有较大疑义的,可提出申诉。

第三十条

申诉人必须实事求是并对申诉材料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一条

提出申诉必须以《人事考评申诉表》的形式进行。

第三十二条

申诉作业流程

1、

被考评人提交申诉申请。

2、

一般职员部门经理受理,中级职员人力资源部受理

3、

成立申诉仲裁小组:

中级以上职员由人力资源部组织成立仲裁小组。其中人力资源部1人,被考评人部门同事1人,非主管部门职员1人,非主管门主管1人。以上人员需与被考评人有一定业务关系,但不得与原考评人重复。

4、

仲裁小组必须于申请核准后7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取证,并召开仲裁会议确定最后结果。

5、

仲裁小组对被考评人提出申请之合理性进行评审。

6、

中级职员仲裁结果经总经理核准后生效。

第三十三条

仲裁结果为考评最终结果。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制度由人力资源部制定并负责解释,相关部门配合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制度经总经理核准后生效,修改时由人力资源部综合各部门意见视公司发展需要提案经总经理核准后生效。

第三十六条

本制度自执行当日起此前相关制度即刻废止公司将保留根据实际情况对此制度的修改权。

本制度相关文件

1、

《薪资管理制度》

2、

《人事管理制度》

3、

《组织分工与职责分工制度》

篇2: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制度范本)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制度范本、doc格式) 本文关键词:范本,质量保证,和服务,模式,安装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制度范本、doc格式) 本文简介: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三、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一)范围本国际标准规定的质量体系要求,是用于供方证实其设计和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规定这些要求主要是为防止从设计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制度范本、doc格式) 本文内容: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三、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一)范

围

本国际标准规定的质量体系要求,是用于供方证实其设计和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

规定这些要求主要是为防止从设计到服务的所有阶段中出现不合格,以使顾各满意。

本标准用于下述环境:

a)要求进行设计,并且对产品的性能要求有原则性规定或有待制定;

b)只有当供方适当证实了其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

(二)引用标准

本国际标准发布时所引用的下列标准的有效版本,构成了本标准的一部分。因所有标准都将修订,故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尽可能采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IEC和ISO成员均持有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

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词汇。

(三)定

义

本标准采用ISO8402的定义及下述定义。

1.产品活动或过程的结果。

注2产品可包括服务、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或它们的组合。

注3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或无形的(如知识或概念)或它们的组合。

注4本标准中所用的术语“产品”仅适用于打算提供的产品,并非指无意中形成的、影响环境的副产品。这点与ISO8402所给出的定义有差异。

2.投标

供方做出的满足产品合同招标要求的报盘。

3.合同

供需双方以任一方式达成一致的条文。

(四)质量体系要求

1.管理职责

(1)质量方针

负有决策职责的供方管理者,应规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质量作出承诺,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应体现供方的组织目标以及顾客的期望和要求。供方应保证组织的各级人员都理解质量方针,并坚持贯彻执行。

(2)组织

①职责和职权

对影响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人员,特别是对需要独立行使权力的人员,应书面规定其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以便:

a)采取措施,防止出现有关产品、过程和质量体系的不合格;

b)确认并记录任何与产品、过程和质量体系有关的问题;

c)通过规定的渠道,提出、采取或推荐解决办法;

d)验证解决办法的实施效果;

e)在缺陷或不符合要求情况未得到纠正前,要控制不合格品进一步加工、交付或安装。

②资源

供方应确定资源要求并提供适当的资源,包括委派经过培训的人员从事管理、执行和验证活动,含内部质量审核。

③管理者代表

负有决策职责的供方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代表。不论他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明确其以下职权:

a)确保按照本标准规定建立、运行和保持质量体系;

b向供方的管理者报告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便评审和改进质量关系。

注5管理者代表的职责也可包括就供方质量体系方面与外部机构的联络。

3.管理评审

负有决策职责的供方管理者,应定期对质量体系进行评审,以保证持续有效地满足本国际标准的要求和供方规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要求。应保存评审记录。

2.质量体系

(1)总则

供方应建立和维持一个质量体系并使之文件化,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供方应编制覆盖本国际标准要求的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应包括或引用质量体系的程序文件,并概述该质量体系所用的文件结构。

注6ISO10013提供了质量手册编制的指南。

(2)质量体系程序

供方应:

a)编制与本标准要求和供方规定的质量方针相一致的书面程序;

b)有效地运行质量体系,执行书面程序。就本标准而言,构成质量体系一部分的质量体系程序所涉及的范围和细节应取决于工作的复杂性、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完成这些活动的人员所需的技能和接受的培训。

注7书面程序可以引用如何完成一项活动的作业指导书。

(3)质量策划

供方应明确满足质量要求的方法,并形成文件。质量策划应与供方质量体系的其他所有要求相一致,并且以利于供方使用的形式形成文件。

为使产品、项目或合同符合规定要求,供方应适时考虑下述活动:

a)质量计划的编制;

b)确定并配备必要的控制手段、工序、设备(包括检验和试验设备)、工装、资源和技能,以达到规定的质量;

c)确保设计、生产过程、安装、服务、检验和试验程序与有关文件的协调性;

d)必要时,更新质量控制、检验和试验技术,包括研制新的仪器设备;

e)识别所有的测量要求,包括超出现有技术水平,但在足够时限内能开发的测量能力;

f)识别在产品形成的适宜阶段适合的验证;

g)对所有特性和要求,包括评定中含有的主观因素,规定验收标准;

h)标识并编制质量记录。

注8有关的质量计划可以采用所参照的、适宜的书面程序的形式,这些程序是供方质量体系的一部分。

3.合同评审

(1)总则

供方应制定并执行合同评审和协调评审活动的书面程序。

(2)评审

在提交投标书、或签定合同、或接受订单(阐述要求)前,供方应对该标书、合同或订单进行评审,以确保:

a)已规定并形成文件的各项要求是适宜的;在以口头方式接到订单,对要求没有书面说明的场合,供方应确保订单的要求在其被接受之前得到同意。

b)任何与投标要求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要求已经得到解决;

c)供方有能力满足合同或订单的要求。

(3)合同的修订

供方应确定如何进行合同修订,并将修订合同的信息正确地传递给供方组织内部有关的职能部门。

(4)记录

合同评审记录应予以保存(见4.16)。

注9供方应在合同的有关事项中,对与顾客建立联络渠道和接口作出规定。

4.设计控制

(1)总则

供方应制定并执行控制和验证产品设计的书面程序,以保证满足规定的要求。

(2)设计和开发的策划

供方应制定设计和开发计划,计划应阐明或列出应开展的活动,并规定完成这些活动的职责。设计和开发活动应分配给具备一定资格的人员去完成,并为其配备必要的资源。计划应随设计进展加以修改。

(3)组织和技术接口

应规定参与设计过程的不同部门之间在组织上和技术上的接口,将必要的信息写成文件,予以传递并定期评审。

(4)设计输入

供方应确定产品设计输入的要求,包括有关法令和法规要求,形成文件,并评审其是否适当。对不完整的、含糊的或予盾的要求,应会同提出者一起解决。

设计输入应考虑合同评审的结果。

(5)设计输出

设计输出应形成文件,并用能验证和证实设计输入要求的方式来表达。

设计输出应:

a)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

b)包括或引用验收准则;

c)标出与安全和产品主要功能关系重大的设计特性(如:操作、贮存、搬运、维护和处置的要求)。

设计输出文件发布前应进行评审。

(6)设计评审

在设计的适当阶段,应有计划地对设计结果进行正规的评审,并形成文件。每次评审的参加者除要求的专家外,还应包括与受评的设计阶段有关的所有职能部门的代表。这种评审记录应予以保存。

(7)设计验证

在设计的适当阶段,应进行设计验证,以保证该设计阶段的输出满足设计输入要求。并应对所用的设计验证方法予以记录。

注10除进行设计评审之外,设计验证还可包括如下活动:

——采用其它计算方法;

——可能时,将新的设计与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进行比较;

——进行试验和证实;

——发布前应对设计阶段的这些文件进行审查。

(8)设计确认

应进行设计确认,以保证产品符合确定使用者的要求和/或需要。

注11设计确认在成功的设计验证之后进行(见4.4.7)。

注12确认通常是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进行。

注13通常是对最终产品进行确认,但在产品完成前,也可能需要进行阶段性确认。

注14如果预期有不同的用途,也可进行多次确认。

(9)设计更改

所有的设计更改,在其生效之前都应加以标识、形成文件、评审并经授权人员审查和批准。

5.文件和资料控制

(1)总则

供方应对与本标准要求有关的所有文件和资料,制定和执行书面的控制程序。其中包括,在适用范围内的外部原始文件,如各项标准和客户的图样。

注15文件和资料可以呈任何一种媒体形式,如硬拷贝或电子媒体形式。

(2)文件和资料的批准和发布

文件、资料发布前,其适应性应由授权人员审查、批准。为辩识文件的现行修订情况,应编制更改一览表或相应的文件控制程序,以便有效地防止使用失效和/或作废的文件。

文件控制应保证:

a)对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都应使用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b)及时从所有发放或使用场所收回失效和/或作废的文件,或者确保防止误用这些失效和/或作废文件;

c为法律和/或职累知识的目的所保留的任何已作废的文件都应进行适当标识。

(3)文件和资料的更改

除非有特殊规定,文件和资料更改的审批一般应由该文件原审批部门/组织进行。若指定其他部门/组织审批,该部门/组织应获得原审批所依据的有关背景材料。

可行时,应在文件或相应附件上标明更改的性质。

6.采购

(1)总则

供方应制定并执行书面程序以确保所采购的产品(见3.1)符合规定要求。

(2)分承包方的评定

供应方:

a)根据满足分合同要求,包括质量体系要求及特定的质量保证让要求的能力来评定和选择分承包方。

b)明确供方对分承包方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这种方式和程序取决于产品的类别以及分承包的产品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适用时,还取决于分承包方以往能力和业绩的质量审核报告和或质量记录。

c)建立并保存合格分承包方的质量记录。

(3)采购资料采购文件应清楚地说明订购产品的要求,必要时可标明:

a)型号、种等级或其他准确的表示方法;

b)规范、图样、加工要求、检验规程的名称(或其他明确的标识)和适用版本及其他有关的技术资料,包括产品、程序,加工设备和人员的批准和鉴定要求;

c)适用的质量体系标准的名称、编号和版本。

采购文件发布前,供方应审批所规定的要求是否适当。

(4)采购产品的验证

供方在①分承包方处的验证

当供方提出在分承包方处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时,供方应在采购文件中规定验证的安排以及产品的交付方法。

②分承包产品的顾客验证

当合同规定时,顾客对分承包方产品进行验证时,顾客或其代表应有权在分承包方处和供方处验证转包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供方不能把该验证用作分承包方对质量进行了有效控制的依据。

顾客的验证既不能减轻供方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也不能排除其后顾客的拒收。

7.顾客提供产品的控制

供方对顾客提供的产品应制定验证、贮存和维护的书面控制程序,并贯彻执行。如有丢失、损坏或不适用的情况,应予以记录并向顾客报告。

供方的验证不能减轻顾客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

8.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必要时,供方应从进货开始并在生产、交付和安装的各个阶段,制定并执行以适当方式标识产品的书面程序。

在规定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供方应对每个或每批产品的特定标识制定并执行书面程序。该标识应加以记录。

9.过程控制

供方应确定直接影响质量的生产、安装和服务过程,并制定计划,保证这些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受控状态包括:

a)如果没有书面程序就不能保证质量时,则应对生产、安装和服务的方式制定书面程序;

b)使用合适的生产、安装和服务设备及安排适宜的工作环境;

c)符合有关标准/法规、质量计划和/或书面程序;

d)对相应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

e)需要时,对过程和设备进行认可;

f)技艺的评定准则应以最明了实用的方式表示(例如:文字标准、标样或附加说明);

g)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以保证持续的过程能力。

有些过程结果不能通过其后产品的检验和试验完全证实,如加工缺陷仅在使用后才能暴露出来,因此,为了保证满足规定要求,这些过程应由具备资格的操作者完成和/或应要求进行连续的监视和对过程参数加以控制。

应规定过程操作(包括有关的设备和人员)的鉴定要求。

注16像这些其过程能力要求预先鉴定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特殊过程”。

必要时,应保存过程、设备和人员的鉴定记录。

10.检验和试验

(1)总则

供方应制定并执行进行检验和试验活动的书面程序,以便验证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所要求的检验和试验及待建立的记录应在质量计划和/或书面程序中详细规定。

(2)进货检验和试验

①供方应保证未经检验或未验证合格的产品不投入使用或加工中规定的情况除外)。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验证应按照质量计划和/或书面程序进行。

②确定进货检验的数量和类别时,应考虑在分承包方处所进行的控制程度以及所提供的合格证明记录。

③如因生产急需来不及验证而放行时,应在该产品上作出明确标记,并作好记录,以便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要求时,能立即追回和更换。

(3)过程检验和试验

供方应:

a)按质量计划和/或书面程序的要求,检验和试验产品;

b)在所要求的检验和试验完成或必需的报告收到并认可前,不得将产品转入下道过程,除非生产急需并有可靠追回程序时才可例外转序。但仍应执行的程序

(4)最终检验和试验

供方应按质量计划和/或书面程序进行全部的最终检验和试验,以便提供成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

质量计划和/或最终检验和试验的书面程序,应要求所有规定的检验和试验包括进货检验和过程检验均已完成而且结果满足规定要求。

只有在质量计划和/或书面程序中规定的各项检验、试验已经圆满完成且有关数据和文件得到认可后产品才能发货。

(5)检验和试验记录

供方应作好检验和试验记录并加以保存,以证明该产品已进行了检验和/或试验。这些记录应清楚地表明产品是否已按规定的验收标准通过了各项检验和/或试验。当产品没有通过检验和/或试验时,应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记录中应注明负责产品放行的检验部门。

11.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1)总则

供方应制定并执行书面程序,对其使用的、用以证实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包括测试软件)进行控制、检准和维护。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使用时,应保证所用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已知,且测量能力满足要求。

当把测试软件或对比参照件,如试验硬件用作检验手段时,使用前应加以校验,以证明其能用于验证生产、安装或服务过程中产品的合格性,并按规定周期加以复验。供方应规定复验的范围和周期,并保存记录,作为控制的证据。

在有关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技术资料,按要求可以提供的场合,当顾客或其代表要求时,供方应予以提供,以证实这些设备的功能。

注17本标准所用的术语“测量设备”也包括一些测试装置。

(2)控制程序

供方应:

a)确定测量任务及所要求的准确度,选择适用的、具有所需准确度和精密度能力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

b)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按规定的周期或使用前,对照与国际、国家发布的有关标准有已知有效关系的鉴定合格设备进行确认、校准和调整。无标准时,则应把校准所用依据写在文件上;

c)规定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校准规程,其内容包括设备类型、编号、地点、校验周期、校验方法、验收标准,以及发生问题时应采用的措施;

d)核实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是否带有表明其校准状态的标志或识别记录;

e)保存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校准记录;

f)发现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未处于校准状态时,应立即评定以前的检验和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并记入有关文件;

g)保证校准、检验、测量和试验有适宜的环境条件;

h)保证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在搬运、保养和贮存期间,其准确度和适用性保持完好;

i)防止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包括试验硬件和软件,因调整不当而使其校准定位失效。

注18可用ISO10012中给出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作为指南。

12.检验和试验状态

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应以恰当的方式标识,以标明产品经检验和试验后是否合格。按质量计划和/或书面程序所规定的,在产品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妥善保存检验和试验状态的识别标志,以确保只有通过了规定的检验和试验产品才能装运、使用或安装。

13.不合格品的控制

(1)总则

供方应制定并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的书面程序,以防止由于疏忽而使用或安装了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应规定不合格品的标识、记录、评价、隔离(可行时)和处置,并通知有关职能部门。

(2)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置

应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的职责和处置的职权。

应按照书面程序评审不合格品,评审后可能:

a)返工以达到规定要求;

b)经返修或不经返修作为让步接收;

c)降级使用;

d)拒收或报废。

合同要求时,供方若要使用或返修不合格品,应向顾客或其代表提出让步申请。同意后,对不合格品和返修情况应予以记录,以表明不合格品的实际状况。

反修和/或返工后的产品应按质量计划和/或书面程序重新检验。

14.纠正和预防措施

(1)总则

供方应制定并执行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书面程序。

为消除实际或潜在的不合格原因所采取的任何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问题的大小相适应并与所遭受的风险程度相一致。

供方应执行由纠正或预防措施导致的有关书面程序的更改。并予以记录。

(2)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的程序应包括:

a)有效地处理顾客对不合格品的报怨和申诉;

b)调查与产品、过程和质量体系有关的不合格产生的原因,并记录调查结果(见4.16);

c)确定所需的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d)应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执行加以控制。

(13)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的程序应包括:

a)恰当地使用信息来源,如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过程及操作、让步、审核结果、质量记录、服务报告和顾客投诉进行分析,以查明并消除不合格的潜在原因;

b)确定针对问题采取预防措施所需的步骤;

c)采取预防措施并进行控制,以保证预防措施的有效实施;

d)确保将采取措施的有关信息提交管理评审。

15.搬运、贮存、包装、保管和交付

(1)总则

供方应建立并保持产品的搬运、贮存、包装、保管和交付的书面程序。

(2)搬运

供方应提供防止产品损坏或变质的搬运方法。

(3)贮存

供方应使用指定的贮存场地或库房,以防止产品在使用或交付前受到损坏或变质。应规定产品入库验收和发放的管理办法。

定期检查存品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变质情况。

(4)包装

供方应对包装、防护和标志过程(包括所用材料)进行必要的控制,以保证符合规定要求。

(5)保管

产品受供方控制时,供方应对产品的保管和隔离采取恰当的措施。

(6)交付

供方应对经过了最终检验和试验的产品的质量采取保护措施。合同要求时,这种保护应延续到交付的目的地。

16.质量记录的控制

供方应制定并执行质量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借阅、归档、存贮、保管和处理的书面程序。

质量记录应予以保存,以证明符合规定的要求和质量体系有效的运行。来自分承包方的有关质量记录应成为这些资料的组成部分。

所有的质量记录应字迹清晰,并在适宜的环境中妥善保管。保管方式应便于存取和检索,以防止损坏、变质和丢失。应规定质量记录的保存期,并将其记录在案。合同要求时,在商定期内,质量记录可提供给顾客及其代表评价时查阅。

注19记录可以呈任何一种媒体形式,如硬拷贝或电子媒体形式。

17.内部质量审核

供方应制定并执行内部质量审核计划和实施的书面程序,以验证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并确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

内部质量审核应根据被审核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重要性来安排计划并由与审核对象无直接责任的人员来进行。

应记录质量审核结果,并通知被审核部门负责人。对审核中出现的问题,负责该部门的管理人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跟踪审核活动应验证并记录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实施和有效性。

注20内部质量审核的结果是管理评审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注21ISO10011提供了质量体系审核指南。

18.培训

供方应制定并执行书面培训程序,明确培训要求并对从事对质量有影响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应按所要求的教育、培训和/或经验进行资格考核。相应的培训记录应予以保存。

19.服务

当服务是规定的要求时,供方应制定并执行书面的服务程序,以实施、验证并报告服务满足规定的要求。

20.统计技术

(1)确定需求

供方应确定建立、控制和验证过程能力和产品特性所需要的统计技术。

(2)程序

供方应制定并执行书面程序,以实施和控制需求中确定的统计技术的应用。

篇3:设备维修使用制度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设备维修使用制度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本文关键词: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化工企业,设备维修,制度

设备维修使用制度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本文简介:设备维修使用制度一、必须正确使用设备,必须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维护。在安排生产计划的同时,安排设备维护计划,并纳入企业年度计划,严格执行。严禁拼设备、超负荷。二、建立、健全机械设备操作、使用、保养规程。主要机械设备要有专人负责。多班作业时,必须执行交接班制度。三、建立完整、准确、规范的设备技术档案,长

设备维修使用制度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本文内容:

设备维修使用制度

一、

必须正确使用设备,必须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维护。在安排生产计划的同时,安排设备维护计划,并纳入企业年度计划,严格执行。严禁拼设备、超负荷。

二、

建立、健全机械设备操作、使用、保养规程。主要机械设备要有专人负责。多班作业时,必须执行交接班制度。

三、

建立完整、准确、规范的设备技术档案,长期保存,并报送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四、

季节变化时要执行换季保养。新机械和经过打修理的机械,在使用初期要执行磨合期保养。大型机械设备要实行日常检测和定期检修并作好技术记录,总结磨损规律,

五、

要重视燃料、润滑油料等的正确管理和机械设备的合理用油工作。

六、

在施工生产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应保持技术性能良好,运转正常,安全装备灵敏、可靠。失修、失保或“带病”的机械设备不得投入生产。

七、

设备的操作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学习,考试合格,才能独立操作。对从事电气、压力容器、焊接起重要等特殊工作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必须按国家和有关部门规定,进行专门培训考试,取得操作合格证后凭证操作。

八、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起重器械等特种设备的维护、检查和测试工作。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一、

企业应为职工免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应当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

二、

应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购买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购买的劳动防护用品须经本单位的安全技术部门验收,并应按照劳动用品的使用要求,在使用前对其防护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查。

三、

应教育本单位职工按照劳动防护用品使用规则和防护要求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四、

职工进入生产现场从事作业,必须认真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五、

劳动防护用品应设专库存放、专人管理、定期发放,以旧换新。

六、

定期检查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使用情况,确保有效使用。

职工病防治管理制度

一、

企业为职工创造一个符合国家职工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职工获得职业卫生安全保护。

二、

加强职工有关职业病病知识的培训教育,提高职工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三、

对长期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全接触有害因素职工的健康档案。

四、

职工进入生产现场从事作业,必须认真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五、

劳动防护用品应设庄库存放、专人管理、定期发放,使用期满后及时已旧换新。

六、

定期检查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使用情况,确保有效使用。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

一、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必须执行。

二、

制定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内容详细具体的目标考核标准,每年年底进行考核。

三、

考核对象为企业全体员工。

四、

目标考核工作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考核要注意实效而不流于形式,考核结果应及时公开宣传。

五、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工作应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之中,实行必要的安全抵押金制度,考核结果应与安全抵押金进行挂钩,确保考核工作的实际效果。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