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全国通用20XX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

全国通用20XX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

发布时间:2021-10-23 15:09:20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 本文关键词:专题,高考,中国,政治制度,复习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 本文简介:(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大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大阶段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线索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 本文内容: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

第一板块

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

大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大阶段

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大线索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1.演变历程

(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演变特点

(1)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的转变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实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事务。

4.注重官员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和清朝“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由镇压儒生,到控制官员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不同

类别

古代中国

古希腊

政治结构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古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

经济发展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

政治制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希腊城邦出现了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

文化特征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是依托大河和农耕,虽然此时的文化也具备多元化的特性,但不能改变封闭性和保守性特点

古希腊城邦孕育的文明依托海洋,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二、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一时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项目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与明清同时期的英国

政体形式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权力中心

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君主意志即国家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

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政府机构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

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历史影响

君主专制强化,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是中国落后的政治根源

防止专制独裁,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板块

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

考纲展示

考点归纳

真题举例

考情分析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1

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考点2

宗法制的影响

考点3

分封制、礼乐制

考点4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016·全国卷丙,T24

2016·全国卷甲,T27

2014·全国卷Ⅱ,T24

2013·全国卷Ⅰ,T24

(1)从考查内容看,以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实施、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选官的制度等是考查的重点

(2)2018年高考中,秦汉以来的政治制度将是考查的重点。命题可能集中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这一核心问题上,也有一部分试题具体考查专制主义(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或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为辅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1

汉承秦制

考点2

科举制

考点3

重史传统对宋代君主统治的影响

考点4

汉代外戚干政

考点5

汉代地方吏治

考点6

君主专制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考点7

汉唐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考点8

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9

中国古代官员培养、选拔与考察

2016·全国卷丙,T25

2016·全国卷甲,T25

2016·全国卷乙,T26

2015·全国卷Ⅰ,T25

2015·全国卷Ⅱ,T25

2014·全国卷Ⅰ,T24

2013·全国卷Ⅰ,T41

2012·新课标全国卷,T29

2011·新课标全国卷,T40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1

明代的地方行政管理

考点2

明代内阁制

考点3

清代军机处

2016·全国卷乙,T27

2014·全国卷Ⅱ,T27

2012·新课标全国卷,T28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4·高考全国卷Ⅱ,T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选C。“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2.(2014·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选B。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C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3.(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A、C两项;D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B项。

以“多源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

1.(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2.(2013·高考全国卷Ⅰ,T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体现了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B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3.(2016·高考全国卷丙,T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选B。西汉初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由材料可知,萧何收拾秦的文书,不能由此得出汉初官员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的结论,D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

4.(2016·高考全国卷乙,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选A。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

5.(2016·高考全国卷乙,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B。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1.(2016·高考全国卷丙,T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选B。商周时期的铭文并不属于全新的文字体系,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青铜器功用的信息,D项错误;由铭文的内容“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家族传统的继承,C项错误,B项正确。

2.(2014·高考全国卷Ⅰ,T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拜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

1.(2016·高考全国卷甲,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选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D项正确;A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排除;C项“排除”说法过于绝对。

2.(2015·高考全国卷Ⅰ,T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另外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

3.(2015·高考全国卷Ⅱ,T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4.(2016·高考全国卷甲,T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选B。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突破全国卷压轴大题之主观题(第41题)

(2013·高考全国卷Ⅰ,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a、图b,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思维建模】

审设问

知识角度:汉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设问角度: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予以说明

设问限定:比较两图,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读材料

关键信息:图中汉代、唐代行政区域划分及变化;图片名称等

关联教材:汉代“州”的设置、唐代“道”的设置;汉唐经济发展程度的变化等

列思路

“是什么”,仔细观察地图,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对比所提取信息,即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纵向看变迁与变化

“为什么”,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横向看联系与互动,加以论证说明(分类说明、中外说明、区域说明、转化说明、时代说明、进程说明、视野说明)

“怎么样”,从纵向变化所隐含历史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

【满分示例】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隋唐时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示例三:信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即“道”比“州”的数量增多。

说明: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的发展更进一步。

示例四:信息:吐蕃、南诏、流求出现在唐代版图中。

说明:汉至唐边疆民族融合加强,疆域扩大,边疆地区与中原联系加强。

【变式训练】

(2017·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1929—1946年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为提取图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类型题目,

此类题目所给图片隐含信息丰富,提取并不难,难点在于利用所学知识说明提取的信息,本题中可以从区域位置的变化来进行提取信息并予以说明,如从中共控制区域的变化来思考,或从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来考虑,或从中共实力的角度都可以。

答案:示例一:信息:中共控制下的主要区域由中国南部地区转移到北部地区。

说明:红军长征胜利,中共实现了战略转移;抗战时期八路军主要在华北开辟了大片抗日根据地。

示例二:信息: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得到极大的发展,区域和面积得以扩大。

说明:在抗日战争中,依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敌后,建立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力量得以壮大。

示例三:信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由在农村寻求突破到捍卫解放区的领导权。

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敌人在中心城市力量强大,农村力量相对薄弱;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依靠美帝国主义支持来发动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抢夺胜利果实。(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专题过关检测(一)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三明质检)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量多且贵重,有的随葬品相当少甚至一无所有,但都葬在共同的公共墓地里。这主要反映(

)

A.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B.仍处于母系统治时期

C.氏族血缘关系依然牢固

D.文明的出现指日可待

解析:选C。按照材料意思,随葬品虽然有所差别,但是都葬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系仍然处在氏族社会,维系这种社会形态的核心脉络——血缘关系还是比较稳定的,故C项正确。

2.(2017·盐城高三模拟)《礼记·王制》记载:“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材料旨在说明西周(

)

A.确立了血缘纽带的宗法制度

B.弘扬了儒学的孝悌文化

C.强化了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

D.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风尚

解析:选D。材料“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表明西周规定按年龄大小由地方或国家分别承担养老责任,说明西周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风尚,故D项正确。

3.(2017·黄冈高三质检)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ǐ)。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解析:选D。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经济的大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物质的富足,故B项错误;青铜编钟象征天子的权威,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贵族墓葬出土了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表明当时天子权威受到挑战,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

4.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强化宗族认同

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贵族地位

D.继承华夏传统

解析:选B。从“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可知,强化宗族认同是姓、氏能起到的作用,但不是字的作用,故A项错误;西周时姓氏能区分贵贱和宗族,字能体现同一等级内的尊卑,故维护尊卑关系是姓氏名字最主要的作用,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但凸显贵族地位不能完全体现姓氏名字的作用,故C项错误;继承华夏传统不是材料体现内容的最主要作用,故D项错误。

5.(2017·四川名校联盟高三模拟)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

)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

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C.促进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解析:选B。根据“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征南越是为了扩大秦朝的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派大量的女子到少数民族地区是加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民族融合,故B项正确。

6.(2017·岳阳高三质检)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解析:选B。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使中国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故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此时中国实际上仍然是分裂的,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实行时国家已经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组织,故C项错误;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具体的范围和实际组织,故D项错误。

7.因为缺乏必要的交通保障,所以分封制成为西周的可能选择。照此逻辑,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秦朝修建驰道使郡县制的存续成为可能

B.隋朝大一统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唐朝政通人和促成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

D.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学术风气很沉闷

解析:选A。秦朝修建驰道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成为可能选择,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奠定了隋统一的经济基础,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B项错误;政通人和是唐朝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深刻反映,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的强化并未构成学术风气沉闷的必要条件,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D项错误。

8.(2017·赣州高三检测)“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

)

A.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B.儒生把持官员选拔

C.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

D.汉初实行休养生息

解析:选C。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而材料反映汉初官员的任用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这就背离了选拔、任命的原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故C项正确。

9.(2017·日照高三模拟)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因而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

10.(2017·淮南高三模拟)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解析:选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指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文官”是士大夫的代表,担任地方长官,体现对地方权力的监督,故A项正确;世家大族在南朝时期逐渐消失,在唐代亦受到重创,故B项错误;“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是宋代强干弱枝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7·北京西城区高三检测)下面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

)

●门阀政治基本解体

●文官地位超过武将

●宰相职事权被分割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解析:选C。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衰落,到宋代,门阀政治基本解体,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官地位超过武将,宋代宰相的权力被分为三部分,因此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代,选择C项符合题意。

12.(2017·济宁高三模拟)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中央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教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

——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

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

——《从〈大明律〉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12分)

解析:(1)第一小问治国之策,根据材料一,由“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可以看出其以礼为重,礼法并用;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由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可以看出其吸收了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的教训,由“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可以看出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的需要,由“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可知其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可知涉及内容广泛,根据材料二“《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可知其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根据材料二“《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可知其重视经济立法;第二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二可知,其相同点为重法典,施仁政。

答案:(1)治国之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

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的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的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

(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

相同:施仁政,重法典。

14.(2017·贵阳高三适应性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阶段

演变

萌芽于战国

篇2:示警明纪筑牢防线专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简稿份

示警明纪筑牢防线专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简稿份 本文关键词:示警,教育活动,心得体会,防线,专题

示警明纪筑牢防线专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简稿份 本文简介:示警明纪筑牢防线专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简稿2份【示警明纪筑牢防线专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1】思想防线是首要防线,思想防线破了,其他防线就难守住。各级党委要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歪风泛起之前,不搞不教而诛,而要警钟长鸣,使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严守换届纪律的思想防线。教育在先就是

示警明纪筑牢防线专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简稿份 本文内容:

示警明纪筑牢防线专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简稿2份

【示警明纪筑牢防线专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1】

思想防线是首要防线,思想防线破了,其他防线就难守住。各级党委要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歪风泛起之前,不搞不教而诛,而要警钟长鸣,使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严守换届纪律的思想防线。

教育在先就是要加强思想引导,严格纪律教育,促使干部筑牢防线“不愿为”。要加强纪律和规矩教育,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学习中央“九个严禁”纪律要求、干部选拔任用、换届选举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市纪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关于在换届工作中严肃纪律要求加强换届风气监督的通知》,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对纪律要求和政策法规牢记于心、践之于行。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干部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使“进”者奋发有为、“退”者心情愉快、“留”者意志不衰、“转”者珍惜机会。

警示在先就是要严树反面典型,发挥警示作用,促使干部心生敬畏“不敢为”。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委始终保持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全国范围内查处通报的拉票贿选、买官卖官、跑官要官、干扰换届的案件不在少数,教训十分深刻。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换届相关人员深刻汲取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和我省近年来出现吏治腐败严重问题的惨痛教训,真正做到恪守“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各级党委书记和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与本级党委管理的主要领导干部、重点岗位干部等进行关于换届纪律风气方面的专题谈话,把市委的决心和态度谈明白、把违纪后果和危害谈充分,提醒督促他们带头严守换届纪律。

预防在先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监督,促使干部严格自律“不能为”。监督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形成组织监督、制度监督、民主监督等监督网络,让投机钻营者无处藏身。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畅通电话举报、网络举报、信访举报等举报渠道,让铤而走险者难以得逞。要把严格监督贯穿干部提名推荐、考察、公示和换届选举等各个环节,促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和换届纪律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通过新闻媒体、短信微信、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换届选举工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让广大干部群众知晓政策、明白关节、了解要害,便于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谋划、及早准备、做好预案,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把换届风气监督牢牢抓在手上、落在实处、严在全程,营造风清气正换届环境,保证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示警明纪筑牢防线专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2】

近来,我通过观看反面典型人物警示教材,思想上受到了震撼和教育。现就如何“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谈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强化思想教育,做到信念坚定

理想信念是人生坐标、精神动力,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党员干部一旦丧失理想信念,政治上就靠不住,思想上就空虚,行动上就懈怠,道德上就会放松自我约束,最终走入歧途。因此,我们要以反面典型事例为戒,把“信仰之修”作为关键之修、根本之修,切实拧紧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目前,要着重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抓好《党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忠诚信仰、严于律己、勇于担当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省情、税情的准确把握上,自觉夯实理论之基、补好精神之“钙”,抵御各种诱惑的侵蚀,增强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要努力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根本原则、事关政治方向等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敢于斗争。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对纳税人忠诚老实。要积极投身实践,把理想信念融入组织收入、依法治税、风险管理、纳税服务和队伍建设中,立足本职、脚踏实地,为吕梁国税事业的科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加强党性修养,做到遵规守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充分说明坚强的党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反复淬火打磨、百炼成钢的。党内生活是检验一个党员干部是否真正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克服“四风”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在吕梁市国税系统中,要通过严格的党内生活,让广大党员干部感受到组织的严密性、纪律的严格性,把一些无视党章和党内法规的思想和行为消弭在萌芽状态,使党员干部都养成敬畏组织、遵守纪律的思想氛围和行为习惯,把组织性纪律性深深植入头脑之中。要坚持讲原则、讲认真、讲实效,坚决克服好人主义倾向,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努力形成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环境。要鼓励和倡导同志之间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坦诚相见,政治原则上互相坚守、实际工作上互相支持、日常生活上互相关心,形成和谐融洽的同志关系,坚决反对吹吹拍拍、团团伙伙,努力形成纯真简洁的人际环境。只有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我们才能在各种挑战和困难面前站稳脚跟,在各种诱惑面前不失本色,在各种考验面前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坚持秉公用权,做到依法治税

对于国税干部来说,能否正确行使权力、秉公用权是最经常、最现实的考试。所以,我们一要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执法为民,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依法治税是税务工作的必然要求和行为准则。要求国税党员干部真正在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重大问题,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执法岗位作为为纳税人服务的平台,把执法活动作为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办案。二要树立公正执法理念。要学会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体到国税党员干部,就是要树立执法公正的理念,全面履行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秉公执法,赢得基层和纳税人更多的“点赞”。三要树立崇尚法律理念。要求党员干部要增强对法律精神的感悟,自觉遵守法律规则,充实法律知识,认同法律价值,保护法律秩序,维护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严格执行法律,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法律、忠于税收事业。对税收违法案件坚持“一案双查”,既查处纳税人偷逃税,更严肃查处税务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八项规定、以税谋私、失职渎职及侵害纳税人利益等违法行为。

四、强化责任担当,做到真抓实干

责任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系统中的个别党员干部作风不正、责任心不强、推推动动,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懒政、庸政、怠政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无限的活力和干事创业的激情,真抓实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各级党组要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撑腰鼓劲,让那些有锐气、勇作为、敢担当的干部得到重用。要营造担当可贵、担当光荣的良好工作氛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忠实践行“三严三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决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按照省局胡军局长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起担当务实的工作理念,从小处努力,把小事办好,工作说了就办,定了就干,件件有着落,事事出成效,提升“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水平,做一名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国税领导干部。

五、严于律己修身,做到廉洁干净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做官先做人。因此,要始终坚守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一是思想上要清醒。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诱惑面前把握住自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二是经济上要清白。要正确看待利益关系,算清“政治、经济、名誉、家庭、亲情、自由、健康”七笔账,走好人生路。三是生活上要清新。要倡导高尚正派、恬淡健康的生活方式,慎言、慎行、慎权、慎独、慎微、慎友,时刻防止“贪欲缠身”、“人情腐败”、“权力寻租”和“温水煮青蛙”陷阱,切实管住自己的嘴、手、脚,筑起防线、抗拒诱惑。当前,要针对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七个有之”,以及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的“五个必须”认真开展对照检查。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搞拉帮结派、收买人心、阳奉阴违之事,身有所正,行有所止,用实际行动践行“五个必须”要求,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要认真落实“两个责任”,管好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提醒他们管好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做的事不做,从思想深处提高警惕,在实际工作中警醒自己,从而在身边构筑一道反腐败的“防火墙”。

篇3:临沂市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材料(九)三角形多边形问题

临沂市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材料(九)三角形多边形问题 本文关键词:临沂市,角形,多边形,中考,复习

临沂市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材料(九)三角形多边形问题 本文简介:九年级二轮专题复习材料专题九、三角形(含等腰三角形)、多边形问题【近3年临沂市中考试题】1.(2014?临沂)将一个n边形变成n+1边形,内角和将(A)减少180°.(B)增加90°.(C)增加180°.(D)增加360°.2.(2013年临沂)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A2在x轴上,点B1

临沂市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材料(九)三角形多边形问题 本文内容:

九年级二轮专题复习材料

专题九、三角形(含等腰三角形)、多边形问题

【近3年临沂市中考试题】

1.(2014?临沂)将一个n边形变成n+1边形,内角和将

(A)减少180°.(B)增加90°.

(C)增加180°.

(D)增加360°.

2.(2013年临沂)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

A2在x轴上,点B1,B2在y轴上,其坐标分别为A1(1,0),A2(2,0),B1(0,1),B2(0,2),分别以A1A2B1B2其中的任意两点与点O为顶点作三角形,所作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概率是

(A)

.

(B)

.

(C)

.

(D)

.

3.

一个正多边形内角和等于54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每一外角等于

(A)

108°.(B)

90°.

(C)

72°.

(D)

60°.

【知识点】

三角形的概念,边的关系、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内心、外心.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即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都是60°;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即等角对等边、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多边形内角和:(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各个角都相等、各个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规律方法】

1.等腰三角形是复杂几何图形的基本构成部分,要学会将其分离出来。

2.“等边对等角”常用于证明两角相等,“等角对等边”是证明线段相等比较常用的方法。

3.重视“三线合一”这一性质的运用,常根据“三线合一”做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

4.在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与外角和的性质求值时,常与方程思想相结合。在解正多边形问题时,通常转化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中考集锦】

一、选择题

1.(2013?新疆)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

的周长为(

A.

12

B.

15

C.

12或15

D.

18

2.(2013年武汉)如图,△ABC中,AB=AC,∠A=36°,BD是AC边上的高,

则∠DBC的度数是(

A.18°

B.24°

C.30°

D.36°

3.(2013四川南充)△ABC中,AB=AC,∠B=70°,则∠A的度数是(

A.70°

B.

55°

C.

50°

D.

40°

4.(2014?威海)如图,在△ABC中,∠ABC=50°,∠ACB=60°,点E在BC的

延长线上,∠ABC的平分线BD与∠ACE的平分线CD相交于点D,连接AD,

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BAC=70°

B.

∠DOC=90°

C.

∠BDC=35°

D.

∠DAC=55°

5.(2013?莱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的坐标为(1,),M为坐标轴上一点,且使得△MOA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M的个数为(

A.

4

B.

5

C.

6

D.

8

6.(2015年湖南衡阳,7,3分)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A.11

B.16

C.17

D.16或17

二、填空题

1.(2013?滨州)在等腰△ABC中,AB=AC,∠A=50°,则∠B=

2.(2013?雅安)若(a﹣1)2+|b﹣2|=0,则以a、b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3.(2013?绍兴)如图钢架中,焊上等长的13根钢条来加固钢架,若AP1=P1P2=P2P3=…=P13P14=P14A,则∠A的度数是

4.(2013?黄冈)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BD为中线,延长BC至E,

使CE=CD=1,连接DE,则DE=

5.(2013?龙岩)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0,2),

B(0,6),动点C在直线y=x上.若以A、B、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

是等腰三角形,则点C的个数是

6.

(2015浙江省绍兴市,13,5分)由于木质衣架没有柔性,在挂置衣服的时候不太方便操作。小敏设计了一种衣架,在使用时能轻易收拢,然后套进衣服后松开即可。如图1,衣架杆OA=OB=18cm,若衣架收拢时,∠AOB=60°,如图2,则此时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cm。

三、解答题

1.(2015?广东)如图,已知△ABC.按如下步骤作图:①以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②以C为圆心,CB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D;③连结BD,与AC交于点E,连结AD,CD.

(1)求证:△ABC≌△ADC;

(2)若∠BAC=30°,∠BCA=45°,AC=4,求BE的长.

2.

(2013?荆门)如图1,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点E在AD上.

(1)求证:BE=CE;

(2)如图2,若BE的延长线交AC于点F,且BF⊥AC,垂足为F,∠BAC=45°,原题设其它条件不变.求证:△AEF≌△BCF.

3.(2012吉林长春)如图,⊙O与正六边形OABCDE的边OA、OE分别交于点F、G,求弧所对的圆周角∠FPG的度数。

4、(2013?绥化压轴题)如图,直线MN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A,C两点,分别过A,C两点作x轴,y轴的垂线相交于B点,且OA,OC(OA>OC)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x2﹣14x+48=0的两个实数根.

(1)求C点坐标;

(2)求直线MN的解析式;

(3)在直线MN上存在点P,使以点P,B,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P点的坐标.

【特别提醒】

1、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相应辅助线使用的频率较高。

2、

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选择及填空题常是双解题。

3、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及方程思想在解多边形问题中的应用。

答案

【中考集锦】

选择题答案:1、B

2、A

3、D

4、B

5、C

6、D

填空题答案:1、650

2、5

3、12°4、

5、3.6

.18

解答题答案:

1、(1)证明:在△ABC与△ADC中,

∴△ABC≌△ADC(SSS);

(2)解:设BE=x,

∵∠BAC=30°,

∴∠ABE=60°,

∴AE=tan60°?x=x,

∵△ABC≌△ADC,

∴CB=CD,∠BCA=∠DCA,

∵∠BCA=45°,

∴∠BCA=∠DCA=90°,

∴∠CBD=∠CDB=45°,

∴CE=BE=x,

∴x+x=4,

∴x=2﹣2,

∴BE=2﹣2.

2、证明:(1)∵AB=AC,D是BC的中点,

∴∠BAE=∠EAC,

在△ABE和△ACE中,,

∴△ABE≌△ACE(SAS),

∴BE=CE;

(2)∵∠BAC=45°,BF⊥AF,

∴△AB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F=BF,

∵AB=AC,点D是BC的中点,

∴AD⊥BC,

∴∠EAF+∠C=90°,

∵BF⊥AC,

∴∠CBF+∠C=90°,

∴∠EAF=∠CBF,

在△AEF和△BCF中,,

∴△AEF≌△BCF(ASA).

3、解:∵六边形OABCDE是正六边形,∴∠AOE=,即∠FOG=120°。

∴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FPG=∠FOG=60°。

4、解:(1)解方程x2﹣14x+48=0得

x1=6,x2=8.

∵OA,OC(OA>OC)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x2﹣14x+48=0的两个实数根,

∴OC=6,OA=8.

∴C(0,6);

(2)设直线MN的解析式是y=kx+b(k≠0).

由(1)知,OA=8,则A(8,0).

∵点A、C都在直线MN上,

∴,

解得,,

∴直线MN的解析式为y=﹣x+6;

(3)∵A(8,0),C(0,6),

∴根据题意知B(8,6).

∵点P在直线MNy=﹣x+6上,

∴设P(a,﹣a+6)

当以点P,B,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需要分类讨论:

①当PC=PB时,点P是线段BC的中垂线与直线MN的交点,则P1(4,3);

②当PC=BC时,a2+(﹣a+6﹣6)2=64,

解得,a=,则P2(﹣,),P3(,);

③当PB=BC时,(a﹣8)2+(﹣a+6﹣6)2=64,

解得,a=,则﹣a+6=﹣,∴P4(,﹣).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P有:P1(4,3),P2(﹣,)P3(,),P4(,﹣).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