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古典文学总结》

《古典文学总结》

发布时间:2021-10-21 14:15:44

《古典文学总结》word版 本文关键词:古典文学,word

《古典文学总结》word版 本文简介:1.《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命手下宾客集体撰作的一部杂作。《女娲补天》选自《淮南子-览冥训》,《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海经》。2.什么是神话?答: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

《古典文学总结》word版 本文内容:

1.《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命手下宾客集体撰作的一部杂作。《女娲补天》选自《淮南子-览冥训》,《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海经》。

2.什么是神话?

答: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一般包括: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等类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记录在如《山海经》,《淮南子》最为丰富和集中,其中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为代表。

3.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答: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2.中国古代神话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三海经》收集古代神话最多,记叙神话故事四百多个,内容十分丰富。

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6.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夕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采薇》。

7.诗经的地位:开创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最后一章是全诗中最有抒情意味“夕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枝轻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今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蒙的冬天。清代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8.《诗经》在形式上的特点?

答:1.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富于变化,

2.民歌中多用重章叠句,

3.多用赋比兴的手法,4.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

9.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女也不爽,事二其行。爽:差失,差错。将子无怒。将:请,愿。士:对男子的统称。《氓》的写作手法:对比,赋比兴。

10.《氓》中德比兴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11.《卫风

氓》中女主人公形象?(多情,勤劳,善良,坚强,决绝)

答:1.勤劳,任劳任怨,未弃前弃妇渴望爱情,忠于婚姻

;2.被弃后,没有苦苦哀求,而是果断决绝,显示性格刚强的一面;3.诗中弃妇严厉地谴责男子的负心,对男子的虐待予以斥责,表现出对不公平的婚姻制度的反抗。

(氓的形象:心口不一,花言巧语,虚伪残暴)

12.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反应了一个什么事实?

答:1.反应可男尊女卑,夫妻关系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2.也反映了广大妇女受侮辱,受损害的共同命运,

3.女子对氓的谴责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批判。

13.春秋又称《左氏春秋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战国策》是编年体。《史记》是纪传体。

14.百家争鸣的原因?

答: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奴隶主贵族特权逐渐被打破,周王室衰微。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和崛起。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状态。

15.翻译:

1.迄请于武公,公弗许:武姜多次向郑武公请求立公叔段为继承人,武公不答应。

2.姜氏何厌有之,不如早为之所,无使之蔓:姜氏的欲望哪有满足的时候,还不如早些找地方安置了她,不要让她的势力继续滋长。

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叔段修缮城郭,聚集百姓,修整盔甲兵器,准备士兵战车,将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做内应。

4.《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可以永远赐予和你一样的人。

16.《郑伯克段于鄢》写作特点:

1.本文善于裁剪,处理材料详略得当。

2.人物性格特征刻画鲜明,作者把重大的政治事件与生活细节结合来写,增强文章生动性和感染力。

3.以次要人物来烘托主要人物,深得以宾衬主之妙。

17.子曰:其身正,不另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治国以:仁,礼。

18.翻译:1.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个颛臾,以前的先王封他作东盟山的主人,而且在国境之内,这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攻打他呢?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痛恨那种不说想做什么而一定要另找借口的行为。

19.《季氏将伐颛臾》主旨:为政以德,治国以礼。

20.“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述着一幅社会清明,风俗纯美,逍遥自在的生活场景。

21.大同社会的特征:首先是公平,选贤举能,管理制度完备,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而又不否定私心。

22.孟子思想主张: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

23.“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治国与其他国君治国无其他区别。直不百步耳。直:只不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应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4.翻译:谨庠序之教,甚至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的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5.老子:小国寡民。

26.文学性最强的是:庄子。特点是:想象丰富,汪洋肆意,辞藻瑰丽,多寓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7.什么是楚辞?

答: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

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

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

28.屈原作品:《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二十五篇,《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

29.《橘颂》我国第一篇咏物诗,全篇用拟人手法,宋朝人尊屈原为“咏物之祖”。托物言志,以物写人,物我合一。作者借橘树赞美:

1.坚贞不屈的品格,

2.他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表现忠贞的气质,

3.深固难徙,阔其无求,表现公正无私品格。

30.《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对保卫家邦的战争中献出生命的烈士的热烈赞礼。殇:指为国捐躯的战士。

31.诚既勇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诚:诚然,真正是。

32.

《逐客谏书》的论证方法?

答:1.开门见山的指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令是错。

2.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据,事实胜于雄辩。

3.不谈个人安危与利益得失,而是站在秦国安危的高度,看待逐客令,指出驱逐客卿只会导致秦国的存亡。

4.采用多种论证方法,事实论,演绎推论,正反对比,归纳等。

5.语言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21.文章特点:论证有力:

1.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

2.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

3.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

4.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力的。

21.翻译:1.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于是就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的联盟,迫使各国转而向西服从秦国。这种功烈威压延续到了今天。(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功业一直延续至今)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现在大王却要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使其他诸侯成就功业,从而使天下有见识的智士止住脚步不敢西来,止住脚步不再踏入秦国的国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

21.窃以为过矣。窃:私下。让:谦让,拒绝。

22.什么叫汉乐府?

答:1.西汉王朝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

2.后来机构收集的诗歌叫乐府诗

3.曾用来称呼辞,如“东坡乐府”

4.曾用来称呼曲,元代散曲,如:《东篱歌》

22.汉初政论散文作家:贾谊、晁错、桓宽、刘向。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过秦论》。

22.奠定汉代大赋的地位:枚乘《七发》,张衡二京《二京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23.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答:1.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一次具体而深刻的反应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2.多数都是叙事诗,开创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十五从军征》

3.直抒胸臆,表现了激烈而直路的感情。《上邪》

4.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的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5.形式上杂言体和五言体,使用新形式。

24.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25.《史记》的文学性?

答:1.第一次比较自觉的,完整的运用典型化艺术手法,塑造了各种典型人物。

2.还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述上,使用俗语。

3.具强烈的抒情性。

《史记》具有批判精神,由于自身遭遇,又流露出一种愤激之情,一种沉郁之气。

“太史公曰”的评论,直抒胸臆,用短诗,深情并茂。如荆轲《易水歌》,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

25.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项羽),世家(陈涉,孔子),列传,表,和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5.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徐陵的〈玉台新咏〉,原名为〈焦仲卿妻〉,古今第一长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离骚〉。

25.梁萧统将其编入〈文选〉,并名为〈古诗十九首〉。

26.《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

答:

27.曹操诗歌:悲壮,苍凉。

27.名词解释:

1.三曹:指东汉末年到曹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间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2.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又号邺中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3.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4.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27.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著有《陶渊明集》:

1.田园诗:《饮酒》诗组。

2.散文:《桃花源记》

3.辞赋:《归去来兮辞》

27.南北朝汉乐府民歌文学特点?

答:1.题材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2.语言清新自然

3.内容多为情歌,有些作品感情细腻真挚。代表作《西洲曲》。

27.

《西洲曲》是戏曲,郭茂倩〈玉台新咏〉。

27.这一时期小说分〈至人〉和〈至怪〉--〈搜神记〉,刘庆〈世说新语〉为代表作。

27.“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西洲曲〉。

28.初唐四杰:初唐高宗时期四位诗人的合称,即王勃有《王子安集》、杨炯有《盈川集》、卢照邻《幽忧子集》、骆宾王《骆宾王文集》。他们因年少才高、官小名大被合称“四杰”,一扫初唐诗歌萎靡之风。王勃成就最高,代表作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或州)》,他们在诗歌内容和形式上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29.唐诗繁荣的原因?(论述)

答: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部分。

外部原因:①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②儒释道相融合,兼收并蓄、相对自由的思想文化政策;③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④进士行卷、温卷之风的盛行;⑤各艺术门类的普遍发展和繁荣;6.政治开明。7.开疆扩土,边图四溢。

内部原因:即文学自身的原因,从先秦到唐代,各体文学从内容到艺术的发展变化,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储存了经验,提供了可能。

30.简述唐朝分期,代表作及代表作品?(简答)

答: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1.初唐

代表作家:上官仪,虞世南,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2.盛唐

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

岑参,高适,王昌龄,孟浩然。

3.中唐

代表作家:韩愈,李贺,贾岛,孟郊,柳宗元,白居易。

4.晚唐

代表作家:李商隐,杜牧。

30.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选自〈滕王阁序〉。苏轼称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1.骆宾王〈在狱咏蝉〉:用蝉比喻自己高洁清廉的咏物诗。

31.《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中,关于宇宙人生的感慨的句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2.高适与岑参边塞思想内容与风格一同?

答:相同点:高岑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着对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感受,在内容上,都极其关注边塞题材;风格上,有着一致的慷慨悲壮、激昂豪迈的诗风;形式上,都善长使用七言歌行体。

不同点:高诗充满深沉厚重的现实感和真实性,浑厚质实;岑诗则雄放飘逸,充满浪漫色彩。高诗多直抒胸臆,真情实吐,饱含强烈感情,好用赋笔,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岑诗则多委婉曲折,善用奇特的边塞景物描写,造成绚丽的诗句,抒发强烈的感情,标新立异,意奇语奇。内容上,高诗多对边帅的指责和士卒的同情;岑诗则多对将帅的歌颂和鼓励。

33.高适〈燕歌行〉中: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3.李白诗歌的特点?答: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3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意义?

答:1.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2.人世间艰难险阻。

以自然现象象征人世现象,传达诗人政治失意后英雄失路的悲愤。

3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姜尚和伊尹被重用的典故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

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0.杜甫的诗为什么被誉为“诗史”?沉郁顿挫

著有〈杜工部集〉

答: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7.《兵车行》主旨:新体乐府诗

答:本诗通过爷娘妻儿送别从征士兵的凄惨场面的描绘及对征人生活的描述,揭露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推行开边拓土的穷兵黩武政策所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7.“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为下文渲染环境,做铺垫,烘托作用。

8.哭声直上干云霄。干:冲上。信知生男恶。信:确实,真实。

8.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和“诗家天子”。白居易〈长恨歌〉收录在《白氏长庆集》。白元工。

6.新乐府运动:是由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为代表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1.什么叫古文运动?

答:古文运动是指当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

2.唐宋八大家(名词解释):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3.翰以文章自名。自:自称,自诩。人相食且尽。且:将,将要。不能通知二父志。通知:通晓明白理解。

5.夹议夹叙是韩愈的创造。

6.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1.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与诗比较?

答:1.每首词都有词调,而且受词调的音乐节奏的限制。

2.句子不像诗那样均齐,而是参差错落,有长有短。

3.词的押韵比诗要灵活多变,经常变换前后顺序。词发于隋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宋。诗庄词魅。

2.“花间别调”韦庄。中兴四大诗人,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

2.名词解释:

1.婉约派:指由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2.豪放派:指宋词中源于范仲淹,形成于苏轼,鼎盛于辛弃疾与辛派词人一种的词派。题材扩大,延伸至史事、家国、建功立业,风格豪纵、旷达、雄奇。

2.《虞美人》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内容: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3.“只是朱颜改”的比喻意义: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4.“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唱:

1.愁本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思绪,但用水来喻愁,愁有了形式的载体,变得具体而感人。

2.写出心中愁多且深。

3.写出了时间之长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4.又构成了一种开阔延绵的意境,引人遐思。

5.且不下咽:且:也。阳阳如平:平:安详的样子。篙将诣州讼理:诣:到。通知:通晓,明白。

6.分析《张忠臣传》续议论和叙事并重的特点。

答:1.前半部分以议论为主,后半部分以叙事为主,但二者是紧密联系的,都是紧密围绕赞美英雄,驳斥小人这一主题。

2.议论是叙事的纲,突出了英雄的功绩所在,后半部分叙事是前面议论的事实佐证,二者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选择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语言精炼生动有气势。

7.宋代文学的特点?

1.儒释道两家思想的有机结合,

2.忧患意识

3.爱国是主题。

4.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

5.怀旧意识与史学精神

6.议论风格,从议论入诗,讲究理趣。

8.宋代文学政治背景?

答:

9.柳永初名三变,专制写词第一人,有《乐章集》。

10.柳永词的贡献?

答:1.发展了慢词。

2.多用赋体

3.雅俗并陈

11.什么叫文赋?(名词解释)

答:文赋就是散文化的赋,是受唐宋古文话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赋体。

1.采用传统的主客问答,抑客申主。

2.散文句,对偶句交互使用。

3.押韵

1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人世间美好事物景物。

1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任凭一条苇叶似的小船任意飘荡,漂浮在茫茫的万顷江面上,浩浩荡荡好像凭空驾风,而不知道什么地方停止,飘飘乎乎,如同离开人世而独立,生出翅膀而升天。

17.描写箫声哀怨声调,箫声声尾余音袅袅的句子: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9.元剧在元代兴盛的原因?(论述)

答:1.元代城市和经济繁荣,市民人数扩大,为元杂剧产生提供条件。

2.封建理学思想的衰落,传统文学观念的改变,使元曲这样的通俗文学走上历史舞台,蒙古人和色目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他们的思想,孝悌,贞节稍淡泊,“文以载道”的理论失去支配作用,娱乐为主要目的传统诗文走向没落。

3.民族大融合为杂剧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元疆域广阔,民族众多,交流频繁,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4.文人开始参与杂剧的创作。元代文人卑下,汉族文人受歧视,科举停止8年,进生阶被堵塞,文人落入市井勾栏,寻求精神寄托。

5.元代统治者爱好杂剧,“国王出师,亦从女乐随行”,元代将管理“乐人”的教坊,提到正三品的高位,统治者的喜好对元杂剧的兴盛是有利的。

21.元剧作家和作品:元人钟嗣成《录鬼薄》,贾仲明《录鬼薄续编》。

2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戏曲奠基人),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23.王实浦《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出自唐代元縝《会真记》,到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4.倩:请,使。所:须。揾:揩拭。

25.宋词范仲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西厢记〉,还有杜甫的“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26.三国的成书过程?

答:1.历史资料,2.民间传说,3.罗贯中创作

27.“三绝”:忠智绝(诸葛亮),义勇绝(关羽),奸绝(曹操:改造文章的主师爷)。

28.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德拥刘反曹?(论述)

答:

1.表现在蜀汉和曹魏谁为正统的判定上。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统也。诸贤易地而皆然。(《文史通义.文德》)

2.历代史家拥刘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拥刘反曹思想之流行,确有为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地位的历史思想背景。

《三国演义》在蜀汉和曹魏谁是正统的选择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取向:(1)皇位继承上的合法性;(2)领袖人物之人格与行为的合德性与合义性;(3)成书时代特殊的民族感情及文化认同。

3.追求“仁政”反对“暴政”的社会政治观

小说在这一点上一方面对曹操是持批判态度的,但对曹操又给予肯定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刘备仁慈爱民,“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时,老百姓又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虽然情势万分紧急,他决不弃民先行。甚至出现刘安“杀妻献肉”的故事。“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第60回)

4.尚“忠义,恶”奸诈“的人格价值观

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是《三国演义》评价人物的价值坐标和判断是非的行为标准。所谓“意主忠义而旨归劝戒”。小说开篇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写起,其目的就在于以此奠定整部小说的伦理架构。但“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内涵是比较复杂的,有正义、信义、情义、恩义、忠义等的不同结合,就产生了不同的侧重点和具体内涵。“士为知己者死”,有乡曲的“侠客之义”,即舍己为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类的言行准则。这种侠客之义,就是历代在民间流行的“信义”。主奴关系的“恩义”扩大到君臣关系就是“忠义”。

5.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敬才、驭才观

对人才的重视和吸引是三国纷争时代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刘备、曹操得志于天下,是与他们的人才观分不开的。刘备“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赵云刘备对庞统对曹操的敬才、爱才、驭才,作者也不隐美,得人才者的天下。

29.〈三国演义〉的语言文不堪深,言不甚信。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