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河海大学大一大学语文复习材料

河海大学大一大学语文复习材料

发布时间:2021-10-14 08:29:29

河海大学大一大学语文复习材料 本文关键词:复习,大学语文,河海大学,材料

河海大学大一大学语文复习材料 本文简介:大语考试复习资料1、将仲子将(qiang)请里:里墙爱:吝惜,舍不得诗经简介: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160、雅105、颂40三个部分。《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河海大学大一大学语文复习材料 本文内容:

大语考试复习资料

1、将仲子

将(qiang)请

里:里墙

爱:吝惜,舍不得

诗经简介: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

诗歌

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160、雅105、颂40三个部分。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

、比、兴。与

合称“六义”。

名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

·周南·关雎》等。

4、我的母亲

胡适:原名嗣糜,学名宏糜,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新青年》编辑,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陈独秀、鲁迅)、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开创新红学派,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曾任北大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首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白话文学史》《胡适自传》等。

母亲如何宽恕大哥和大嫂——对与两位嫂子,一般是容忍,实在忍不了了便会清晨轻哭一场,那位惹她生气的人便会来道歉.而大哥则是除夕夜为大哥还上一点债,因为过年不能生气也不露怒色。(为了能让家庭平静而和睦地过下去,母亲在家庭中忍辱负重,对待大哥、大嫂、二嫂多宽容隐忍、仁慈温和,“从来不骂他一句”,“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除夕,母亲还要为受两个嫂子的气的时候,她只是忍耐着,忍到不可再人的时候,悲哭一场,一解心中之苦。)

10、后赤壁赋(苏轼的风格)

苏轼简介: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

。汉族

,眉州

眉山

(今属四川)人。与父

苏洵

,弟

苏辙

合称

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其散文自然畅达,意趣横生,词开豪放一派,雄健洒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作品视野豪迈豁达,舒卷自如。

传世佳句: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课文分析: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

首段写登赤壁前的状况,交代时间、行迹、游伴、气候。作者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木叶尽脱”写秋霜之重,秋风之劲。“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接着陡降一笔写“无酒无肴”的遗憾。着一“叹”字,与前文之“乐”构成反跌。继而再升一笔,以客、妇之言,交代佳鱼老酒并具,将先前之抱怨一笔勾销,心情顿然舒畅无比。皓月当空,客知我心,妇会我意,得以尽兴,岂不快哉!这与前文之“叹”再度形成反跌,可谓曲尽其妙!

次段写与客复游赤壁。作者写泛舟赤壁之下所见景象,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写我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登”、“攀”、“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二客不能从”反衬我特立独行的姿态,油然而生一种自负、自豪感。接着写登高望远、仰天长啸的潇洒出尘的举止,以及触景而生的悲情、恐惧。“悄然”、“肃然”、“凛乎”将情感的波动层层递进地表现了出来。由乐及悲而怖,这是一处起伏。继而写登舟随波逐流,听其止休的散漫、从容,又复归于平和恬淡,这又是一处起伏。

末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羽衣翩跹”的道士,与“玄裳缟衣”的孤鹤,与“我”,三位一体,亦真亦幻,令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道士顾笑,予亦惊悟”,一“笑”一“悟”之间,生之艰辛苦痛仿佛暂且冰释。结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是写梦醒后的现实,在自然的实有与幻想的虚无之间,作者宛然忘怀了一切世间的烦恼、争逐,累累创伤的心灵也得以安抚,刹那间超脱了。此赋在作者梦醒时戛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给读者去玩味寻索,有曲径通幽之妙。难怪金圣叹读完苏东坡的《后赤壁赋》,这样说道:“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赤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苏轼曾有诗曰:“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寄吴德兼简陈季常》),“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忘云人。”(《忘云楼》)这种虚无却是诗人支撑苦境,战胜困厄,安妥心灵之处,这就是作者禅宗观的投射。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燕喜词序》云:“盖东坡平日耿介直谅,故其为文似其为人。”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被贬黄州期间写下这篇赋,从此文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

4、喝茶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应如何理解?(宁静超脱)

半天的闲情逸致,要抵得过在尘世中十年纷纷扰扰,忙忙碌碌而又不知所为的如梦生活。

说的是人应该给自己的心灵留一份空间,在淡雅闲适的氛围下体会人生的意味。

艺术特色:平和冲淡(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又抵十年的尘梦)

5、哦,香雪

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作品风格: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

历史文化

、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

文学创作

时期。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

长篇小说

《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

女人

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香雪形象分析:

小说《哦,香雪》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在这个群体中,香雪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6、离婚

小说内容:(看书)

人物关系:(看书)

人物性格分析:爱姑是鲁迅笔下最泼辣的女性形象。她的反抗,应该说多少带有些自觉性,但之所以会失败,首先是因为她身上依然具有鲁迅一贯想要揭示的国民性,即劣根性。中国农民头脑里装满了旧的观念、旧的道德。爱姑坚决不离婚,一方面是为了赌气,另一方面恐怕也是“从一而终”的思想在那里作怪。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民主思想稍有一点抬头,老百姓见了官老爷、财主老爷可以不用叩头下跪了,给了人们形式上的平等的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因此中国农民骨子里始终都有一种“怕官”的感觉,见了官心理上始终觉得低人一等。一个勇敢的爱姑,在男权中心的文化语境里,不能不败下阵来,回到被遗弃的弱势位置上和悲惨的结局里。

7、篆竹山房

课文:(看书)

二姑姑分析:二姑姑年轻时是一个“顽皮孩子”,与少年做出了“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的事情;她忠于爱情,闻听少年溺水身亡的噩耗后,便“在桂花树下自缢”;她不敢反抗封建礼制的压迫,与少年亡灵进行冥婚,“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现在,二姑姑从不出门,自我封闭在屋子里,连和母亲沟通都是“托人传了口信来”;她说话拐弯抹角,甚至带有讽刺意味,想让“我”去看望她,却冷言冷语地说“我做姑姑的命不好,连侄儿侄媳也冷淡我”;多年的寡居生活使她变得“阴暗,凄苦,迟钝”,

“沉默少言笑”,“没多少表情”,整个感觉就是一个“阴暗调子”;她封建迷信,看见“我”来了,就说“昨天夜里结了三颗大灯花,今朝喜鹊在屋脊上叫了三四次,我知道要来人”,并和兰花一起“念晚经”;她孤独凄清,幻想与蝙蝠壁虎燕子为伴,还说“这些房子,每年你姑爹回家时都打扫一次”;她的人性还没有完全丧失,人性的欲望促使她偷窥“我”和阿圆的同房。二姑姑的性格形象及其改变体现了封建礼制对人性的压迫残害,使人性发生了扭曲,也说明了封建势力不能泯灭人性。

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非单纯地表达传统文化对二姑姑正常人性的压抑,而是参照着一系列现代性的观念,通过传统和现代的对比,提示出封建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作者的意图决定了其在创作时对视角的选择,二姑姑和少年之间到底是不是爱情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故事,在那样的社会里,左右女性命运的不是自己,是他人,是社会。

艺术特色: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情节线索,回忆插叙,侧面描写

8、文长传

文长之奇:

六岁入学、八岁能文、二十成名、四段婚姻、七年牢狱、八次落榜、九回自杀……

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

画家,他的大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郑板桥甘愿“青藤门下牛马走”,齐白石自叹“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书法家,他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又取法米芾,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笔墨恣肆,满纸狼藉,却很难为常人接受。

文学家,他死后二十年,袁宏道在友人家翻到徐渭的诗文稿,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并拉起友人一起彻夜阅之,“读复叫,叫复读”,以致把童仆惊醒。

戏曲家,他的杂剧《四声猿》嬉笑怒骂、信手拈来;打破陈规、不拘套数,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他一生潦倒,死时只有一条狗为伴,死后只有在铺着稻草的门板上安葬。所以他的诗文书画处处弥漫着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气和沧桑之感。

9、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结构作用:她起到了“穿针引线”和“镜子作用。贾府重要的人物都借她之眼得到深入刻画贾府生活的奢华与衰败后的惨象通过她的见闻得以展示和突显,。

形象特点:

刘姥姥是个带有喜剧色彩的人物,她善良、正直、勤劳、能干,极富智慧,非常可敬可爱。

了解《红》

10、亚洲铜

意象认识:亚洲铜”在此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它既是贫穷祖国形象的精妙比喻(“亚洲铜”在视觉形象上容易让人联想起北方贫瘠广袤的黄土地,而海子本人又常常把北方当成心目中的祖国),同时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命名与概括(“亚洲铜”这个名称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

11、断魂枪

传还是不传?

沙子龙死也不愿将此生绝学“五虎断魂枪”传与他人。那把枪给了名义上的“徒弟”,只会被当作赚钱的噱头;传给了他人,又恐怕那人误解了枪法,生生委屈了那杆枪。那是他的老友,只在夜里听他暗语的知音。因此,沙子龙不能,也不愿去做朋友的出卖者,他和他的断魂枪,孤独地相守着。

在我看来,一些人不愿将其思想、记忆以及传统外传给别人或他族,也许是出于一种对其自身文化的保护和尊敬。缘由是那些想学的人“不会懂”它的真正价值,学习的目的也不是传承文化和享受文化,而是卖弄学问,正如那自称是沙子龙的大徒弟,却总以师傅之名小耍赚钱的王三胜。故而其学到的永远是表面功夫,而流传下去的,即使有其断魂枪之名,也是变了质、发了霉而且“断了魂”的枪法空壳。

那些孤独的沙子龙们,宁可让那断魂枪法随自己一起进棺材,也不愿传与外人。正如伯牙摔琴,以祭子期知音之情。琴碎亦绝千古高艺,只为再无懂得之人,也为了保留“高山流水”的高雅与洁净。

12、世说新语

三个故事:(看书)

对魏晋风度看法: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

13、苏武传

一二段(读)

15、论水

解读:

孔子

老子论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关于水,其实我们了解的并不全面,深刻,还是古代贤哲老子和孔子的言论较深远和精辟。所以,他们把水比作上善。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观。

所以,水有五则:

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

是水。

二、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

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着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五曰灵活。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六曰透明。

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

七曰公平。

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当然,以上只是水的部分优秀品格,还不是全部。但是,不论水有多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其最根本的就是一条:“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真正的“上善”。

“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至于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再说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今日听了K老师讲老舍先生的《断魂枪》,感慨良多。

讲到了最后一段。清冷的月光下,孤独的沙子龙,在流言四起的背影里,孤独地擦着他冷滑的断魂枪,口里还在喃喃:“不传、不传”。由此引申到了一切“传”与“不传”的问题。

沙子龙死也不愿将此生绝学“五虎断魂枪”传与他人。那把枪给了名义上的“徒弟”,只会被当作赚钱的噱头;传给了他人,又恐怕那人误解了枪法,生生委屈了那杆枪。那是他的老友,只在夜里听他暗语的知音。因此,沙子龙不能,也不愿去做朋友的出卖者,他和他的断魂枪,孤独地相守着。

老师以孔子,老子,鲁迅,甚至老舍先生自己为例子,试图将我们带进“传”与“不传”的思考中。深思这些人是否有不愿传于后人的思想,为何不愿传于人;而那些自以为得到真传的人实际上又是何样的水平。

在我看来,一些人不愿将其思想、记忆以及传统外传给别人或他族,也许是出于一种对其自身文化的保护和尊敬。缘由是那些想学的人“不会懂”它的真正价值,学习的目的也不是传承文化和享受文化,而是卖弄学问,正如那自称是沙子龙的大徒弟,却总以师傅之名小耍赚钱的王三胜。故而其学到的永远是表面功夫,而流传下去的,即使有其断魂枪之名,也是变了质、发了霉而且“断了魂”的枪法空壳。

那些孤独的沙子龙们,宁可让那断魂枪法随自己一起进棺材,也不愿传与外人。正如伯牙摔琴,以祭子期知音之情。琴碎亦绝千古高艺,只为再无懂得之人,也为了保留“高山流水”的高雅与洁净。

前些日子举行的世界汉学大会,着重介绍了中国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传播中华文化”作为孔子学院主题。当我看到那些不同肤色的人种把《论语》用生硬的语调念诵出来时,甚至把其一些语句断章引出时,心中便开始怀疑“孔子学院”建立的初衷是能否有实现的希望。同时,又有这样一些人,本身便对经典一知半解,却以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自居,流动与各院,大讲其“经义”。

我不禁开始思考,长此以往,经典会不会再被误解、误读、误传?

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以不知为知,却万不可以其本不知之“知”传与人。若如此,即如同在陶器中注入沙子,第一代不注,第二代未得真传,注沙十分之一,第三代又多了五分之一,如此陶器质量每况愈下,精品终成次品。

这便是“不懂”之恶果,也是首创者“不传”之缘由。

我记得从我考上了这所名牌大学与国学有关的专业后,几乎所有人当我面必提“国学”之问题。甚至一个小女孩,在我问她的兴趣时,竟脱口而出“我喜欢国学”。我心中讶然,哑然失笑。随即请她解释何为“国学”,小姑娘想也未想,即喊:“就是中国的文章呗!”

近几年,尤其是“开心辞典”在央视播出所谓“开心学国学”的栏目后,中国又掀起一股所谓“国学热”。一时之间,大街小巷,好像所有大妈大爷都在口中衔了个“国学”词,并竞相使用,仿佛不多用了此词便是对中国文化的侮辱和无知似的;大小书店里,“中国古典文学”一栏被换成了“国学书籍”;社会“文化人”们张口闭口永不离“国学”二字;今年七月季老逝世后,又有多少人日日“国学大师”地念叨着,不论知不知其缘由;近日看CHINADAILY报纸上报导服刑人员背诵《弟子规》,题名为“学国学”。

“传承中华文化”是这次“国学热”的推崇者们打出的旗号。

对于这些人,恕我这黄毛丫头不懂地乱哆嗦一句,如果您还“不懂”什么是“国学”,不懂如何传承,请不要轻易说出热爱它。

不是会背一首古诗就是深爱国学,正如不是爱吃鸡腿就热爱整个飞禽界。

如若顺应此股“国学热”,此讲座未完,彼讲坛又起,百姓赶场赶趟,专家风火奔波,敢问何时何人能静下心来认真从事研究工作?长此以往,高雅文化必将流于俗污,此实所谓“传承”之过也!

很多东西之所以不传,是因为不能传。那只是一种源自个人内心的极主观的天才的感觉,伟大却不可复制。一旦复制,精品也会走样,流于世俗,最终被历史淘汰。并且,不懂得尊重一种精神的人,必不能得其精髓,更毋庸谈及“传承”其本质之问题。

正如许多传统艺术,绝活,如剪纸艺术,即使有人愿意学习,由于各种原因,也会不如前代精巧。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保持剪纸巧夺天工的记忆的样样精上的作品,还是勉强学来些皮毛,再用那些后人的制品来充数,勉强附其以“传承”之名?

而反观之,古代高超印染艺术的失传,维持了其神秘与纯粹的高雅,为此艺术保留了一隅思索崇敬与想象的空间(当然,如果不考虑政治的发展,纯粹从艺术角度来看)。

所以,是老舍的《断魂枪》留给我们思索的问题,也是留给当今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思考的问题。

如今,我们同样看到一些本高雅的艺术,因为“强行传承”的原因而流于俗,最终不得敬重。

而我,宁愿只听到那些堪称精品的绝唱,尽管其唱已绝。其实,也许就是“不传”维护了其生命的纯洁,就如一冰清的玉如意,作为一个剔透又遥远的事物,永远留在人们心间,只能回味与瞻仰,却不可触碰。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