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听课笔记八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听课笔记八

发布时间:2021-10-12 08:38:49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听课笔记八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听课,课堂,哲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听课笔记八 本文简介:第三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上)1、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质量互变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3、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以上三点为选择题。第一、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1、什么是矛盾以及辨证矛盾同逻辑矛盾的区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听课笔记八 本文内容:

第三节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上)

1、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质量互变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以上三点为选择题。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什么是矛盾以及辨证矛盾同逻辑矛盾的区别(简答)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逻辑矛盾是主观的,是因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逻辑错误,是在思维中必须避免和排除的;辨证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二者是有区别的。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的含义是:

①矛质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简答或论述)

关系:

1、二者相互连接不可分割,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另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

2、二者相互区别,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意义:

1、在稳定的形式下,要看到不稳定的因素,克服它也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形式;

2、对不稳定因素要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目的是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矛盾是怎样推动事物发展的)

(一)、为什么说矛盾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简答)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A、同一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2、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B、斗争性的作用:

1、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作准备;

2、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C、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意义(简答或论述)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是根本原因,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第一位原因)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第二位原因)

3、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因;

4、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造本国人民,而中国的发展又离不开世界,因此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实行改变开放。是要依造本国人民的理遇,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好的利用外部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既要反对不利用外部条件的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以要反对夸大外因作用的全盘西化外因论。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

矛盾的物殊性是指每一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意义:

1、分析它是具体解决矛盾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的基础,从而区分不同事物。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三)、矛发展的不平衡及其意义(这里要回答的意义是主次矛盾意义,不要和下面一个问题的主次方面的意义混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其意义(主要矛盾不是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系:

A、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这也为顺利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齐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推动社府主义建设全面发展。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也叫非主要方面)

关系:

A、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主要方面支配和决定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方面;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

意义: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主流,是主要方面,但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然而这是支流,是次要方面,因此要坚定信心巩固成绩,坚定不移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支流对主流的影响和转化,将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辨证关系(或两点论和均衡论、重点论和一点论的区别)(简答或选择)

在观察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两点论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方面,反对只顾一方,忽视另一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重点论是必须分清主次,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的形而上学均衡论。

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论中的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先答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

关系:

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是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任何一般只是诸多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和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的包括在一般之中;

2、二者是相互连接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特殊性包括着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3、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理论意义: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辨证法(选择题)

现实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以矛盾的普遍性为指导,就是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又要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特色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篇2:《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听课笔记十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听课笔记十一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听课,课堂,哲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听课笔记十一 本文简介:第四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一、现象和本质(论述、简答或选择)(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选择)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现象的含义: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的,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颠倒的表现本质的现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各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的含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听课笔记十一 本文内容:

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现象和本质(论述、简答或选择)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选择)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现象的含义: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的,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颠倒的表现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各要素的内在联系。

本质的含义:本质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二)、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区别也有联系

其对立是:

1、现象是外露于事物表面,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事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易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4、现象比本质生动丰富,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

其统一是: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本质。

(三)、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

1、二者的对立使科学认识成为必要,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决不能使认识停留在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

2、二者的统一使科学认识成为可能,人们能够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和实践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二、内容和形式(P100)

(一)、内容和形式的定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面内容的方式。

(二)、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先答定义)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是:二者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不能混淆和颠倒。

其统一是:1、二者相互依存;2、二者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①是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②是内容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形式尺早要发生相应的变化。③形式反作用于内容。A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B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他们的矛盾运动,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三)、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

内容决定形式,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保持或改变,反对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要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反对否认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三、原因和结果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特点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

二者之间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特点:(因果联系)

1、具有前后相继性。事件顺序性,先因后果,但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2、一国制约性,因果必然性。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在一定关系中严格区别,不能混淆和颠倒。

统一是指二者相互依存,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一相互转化。同一现象在这种关系上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上是结果,反之,也是如此。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三)因果关系的复杂多样性和客观必然性(简答题,选择)

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有一果多因,同果异因,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客观性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的因果观念是对客观因果联系的反映,

存在着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中,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

唯物主义决定论。否认因果的复杂多样性是形而上学机械论。

四、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定义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

中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是指它们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产生的原因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

统一:

(1)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他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

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绝对必然性。

(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他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

(3)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一相互转化。

(4)割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是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相反之承认偶然性否认必然性,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3、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

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科学任务就是揭示必然性,只有掌握必然性才能

使人的行动有预见性和自觉性。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是抓住和分析偶然性取得的,

如果排斥偶然性和机遇,就会错过科学发展是极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

(简答题)

(一)、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含义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四种情况

(简答题)

1、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2、要区分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非现实可能性)

3、要区分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即好的可能性和怀德可能性。

4、要区分可能性的不同程度,分清可能性的大小。

选择

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确定是或然率。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可能性是还没成为现实的东西,非现实性。现实性是已经实现的可能性,已不再是可能性。

统一:二者相互依存,可能性离不开现实性,它的根据存在于现实现实性之中,现实性也离不开可能性,它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同时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一相互转化。

(三)、这一原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或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意义)

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它存在于现实之中,所以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需要一定的条件,仅此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争取把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