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阜康市定居兴牧工作汇报

阜康市定居兴牧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21-11-02 10:53:04

阜康市定居兴牧工作汇报 本文关键词:阜康市,牧工,定居,汇报

阜康市定居兴牧工作汇报 本文简介:阜康市定居兴牧工作汇报尊敬的马尔哈巴副主任、各位同志们: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对人大马尔哈巴副主任及各位同志调研指导市人民政府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我市定居兴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为进一步加大牧民搬迁定居工作力度,切实改善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牧民脱贫致

阜康市定居兴牧工作汇报 本文内容:

阜康市定居兴牧工作汇报

尊敬的马尔哈巴副主任、各位同志们:

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对人大马尔哈巴副主任及各位同志调研指导市人民政府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我市定居兴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进一步加大牧民搬迁定居工作力度,切实改善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牧民脱贫致富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我市于2005年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标准牧民定居工作。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定居兴牧工作,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及时调整充实组织领导机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认真研究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现将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住房建设情况。截止2010年年末,全市2759户牧民中有1392户牧民已实现达标定居,占牧民总户数的50.5%,定居牧民基本解决了住房、用电、吃水、就医、就学、通讯、牲畜棚圈等生产生活基本问题,改善了贫困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拓宽了增收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剩余1367户未达到定居标准的牧民中,有524户牧民不符合定居点和中心村规划,散居在定居点周边,需要进行搬迁;有511户牧民建房已久,住房已成危房或不符合抗震安居标准,需要拆除重建;有332户牧民虽然住房符合标准,但没有牲畜棚圈等生产设施,院落建设不规范,需要对棚圈、院墙进行建设整修。

全市共建设中心定居点3个,定居点共建设牧民定居房屋751户,水、电、路全部入户,共铺设自来水管道169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134公里,修建各类道路203公里。定居点卫生所、幼儿园、文化室、商业网点、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等公共设施配套完善,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100%,定居牧民人均分配高标准饲草料地10亩,拥有各种草料加工设备242台,其中玉米青贮收割机3台,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70%以上。通过科技普及,定居点种植业水平不断提高,玉米单产达到600—800公斤,小麦单产达到300—400公斤。

2011年,我市计划搬迁定居牧民450户,其中:上户沟乡200户(阿克木那拉80户、东湾村40户、小泉村40户、白杨河村40户),水磨沟乡100户(水磨新村80户、柳城子西村20户),三工河乡80户(拜斯胡木村40户、大泉村40户),九运街镇20户,滋泥泉子镇50户。2011年牧民住房工程总投资4811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资金625万元,山西援阜资金6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250万元,牧民自筹2336万元。目前,中央资金未到位,山西援阜资金到位3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全部到位,牧民自筹资金已收缴302万元。2011年牧民定居项目招投标工作于6月15日全部完成,共有四个标段,各中标单位已于6月18日全部进场施工,共投入各类机械70余台次、人工220余人。截至目前,有322户房屋开工建设,其中:上户沟乡开工189户(38户主体完工,151户正在进行地基和主体建设);三工河乡开工28户,全部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水磨沟乡开工56户,

36户已建成(2010年开工建设);九运街镇20户全部开工建设,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滋泥泉子镇开工29户,已开始基坑开挖工作。

(二)搬迁入住情况。全市共建设中心定居点3个,定居点共建设牧民定居房屋751户,入住451户,入住率达到60%。其中:上户沟乡阿克木纳拉定居点建设168户,入住牧民46户;三工河乡拜斯胡木定居点建设360户,入住309户;水磨沟乡水磨新村定居点建设223户,入住96户。

(三)饲草料地开发分配情况。近年来我市依托国家退牧还草,共投入资金7530万元,建设高标准饲草料地5.4万亩。其中:三工河乡拜斯胡木定居点开发建设2.13万亩,全部分配给牧民种植;上户沟乡阿克木纳拉定居点开发建设2.3万亩,分配给牧民种植1.1万亩,其余1.2万亩由乡镇对外承包;水磨沟乡水磨新村定居点开发建设1万亩,乡镇对外承包1015亩,剩余近9000亩未种植。

(四)牲畜棚圈建设情况。截止2010年末三个中心定居点共建设牲畜暖圈90座、贮草棚51座,其中:水磨沟乡水磨新村定居点建设牲畜暖圈19座、贮草棚15座;三工河乡拜斯胡木定居点建设牲畜暖圈65座、贮草棚36座;上户沟乡阿克木纳拉定居点建设牲畜暖圈6座。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村部门协调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四抓”格局,建立了领导包片、部门包点、干部包户的“三包”机制,根据规划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牧民定居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明确责任,形成了认识一条心、工作一盘棋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牧民搬迁定居以后,能否定得稳、居得好,关键是看定居点种植能不能让牧民增收。因此,我市提出了“以牧民增收为目标,以大力发展饲草料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为重点,以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为动力,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加快牧民致富步伐,促进牧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路。把发展牧区种植业,增加牧区收入作为巩固定居成果的重中之重。抓住两个重点,即: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种植,大力发展冬羔生产和舍饲育肥。通过牧民定居,建设饲草料生产基地和冬羔育肥基地。

(三)规划先行,项目带动。我市把牧民定居规划工作作为畜牧业生产、牧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经济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紧密结合,与牧区水利、道路、电力各行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通盘考虑,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结合天池景区生态治理和国家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连续4年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深入开展了以牧民高标准定居为核心的生态搬迁工程。投入7530多万元,开发人工饲草料基地5.4万亩,引导和鼓励牧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为保证饲草料基地的灌溉用水,又投入780万元资金完成了三工草原水库除险加固一期工程,实现了牧民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变革。通过合理规划、项目带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牧民定居区“三通、四有、五配套”。

(四)依靠科技提高经济效益。为切实保证牧民定居不减收,做好调整结构促增收工作,加大了牧区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应用,新型牧民培训的工作力度。一是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实施以小换大,使牧区牲畜品质、畜群结构更加优化。近年来,为牧区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104头,在牧区全力推进黄牛冷配、绵羊人工收紧技术,同时引进萨福克、道赛特肉用种公羊320只,加快牧区牲畜改良工作,使牧区牛羊良种率分别达到65%和70%以上。二是围绕牧民定居,积极做好技术跟踪服务。畜牧部门在每个牧民定居点都设有技术服务站,使牧民就近得到技术服务;农业部门派驻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指导牧民种地;农机部门组织农机合作社在牧区实施统一整地、统一种植,为牧民做出示范,尽快提高牧民种植能力。三是结合科技之冬,做好对牧民对牧民养殖技术、适用种地技术的培训工作。通过几年的指导培训和示范带动,使定居牧民的种养技术得到了提高,达到了牧民定居不减收、调整结构促增收的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牧民没有搬迁到新建定居点居住,乡镇无法向牧民分配饲草料地,导致个别乡镇有对外发包或撂荒饲草料地的现象。

(二)由于牧民经济基础薄弱,自筹资金缴纳有一定困难,致使搬迁入住率低,搬迁入住的牧民在交清住房自筹资金后,无多余资金修建暖圈和贮草棚。

(三)2011年450户搬迁任务还没有全部落实,牧民自筹资金收缴缓慢。

四、下一步打算及工作要求

(一)积极联系协调金融部门,为牧民提供贷款,以保证牧民有足够的资金搬迁入住和发展生产。

(二)加强对牧民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培训,使其尽快转变思想,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为牧民创造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加快牧区实现现代畜牧业经营方式和管理办法的进程。

(三)积极落实2011年的牧民定居任务,配合乡镇收缴自筹资金,督促施工队进行定居房屋建设,确保今年450户定居任务按时完成。

以上是我市关于定居兴牧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虚心接受,认真整改,全力推动定居兴牧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5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