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课感悟

《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课感悟

发布时间:2021-10-15 11:43:55

《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课的感悟 本文关键词:伦理,视角,追寻,感悟,幸福

《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课的感悟 本文简介:《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课的感悟这学期我选修了《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这门选修课,选修课是通过尔雅通识课平台方式授课,演讲师是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原理组副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外语课组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专家韦正翔教授。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然而仁者见仁

《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课的感悟 本文内容:

《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课的感悟

这学期我选修了《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这门选修课,选修课是通过尔雅通识课平台方式授课,演讲师是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原理组副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外语课组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专家韦正翔教授。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然而仁者见仁,每个人的幸福观都各有千秋。韦正翔教授结合自身实践和多年生活经验,从西方伦理学的角度为我们阐释什么是幸福,幸福与伦理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幸福观又是什么,而我们的社会体系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它与幸福存在何种关系,我们如何理解理性的幸福,秩序与幸福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平时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这门课中韦正翔教授都给了很透彻、很深刻的见解。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加深了对幸福的理解。让我对一直困扰我的几个问题有了深刻地了解,解脱了我的一些迷惑。

什么是幸福?大家对幸福的定义大概是: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幸福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达成的理想状态和内心喜悦的激情。幸福是一个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满足。亦是韦正翔教授所说的幸福是来自对内心欲望的满足。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幸福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他们认为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也就是说我们感到愉快时也就是幸福了。这些阐述让我们明白幸福很简单,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来自于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像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幸福不光顾自己。

我们的社会体系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社会体系、社会关系等决定了我们对幸福的不同理解,我们处的环境对我们的幸福观也有很大影响。例如:一个穷人,对他来说吃上一顿大餐或许就是莫大的幸福,但对于个富翁来说这就不算一个幸福。同样对于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下层人士来说他就羡慕共产主义的幸福。这就是韦正翔教授所说的社会体系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幸福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既表现为人们的一种内心主观感受,也包含着人们的生存体验和生活评价。因此,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促进人们对幸福正确理解和把握,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前提。幸福不仅使自身问题而且还牵连到伦理学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应具有内在的价值标准,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而且包括精神层面,二者缺一不可。单纯的物质享乐或精神愉悦,都是对幸福涵义的片面理解。幸福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幸福和快乐作为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关键概念,内涵各异,而又互相关联,常常容易混淆使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快乐和幸福的构成多维性、目的终极性、人格道德性、人生意义性、动力持续性的角度着手,深入研究并阐述幸福和快乐之间的界线和联系,进而尝试分别给出幸福和快乐的概念和特征界定。社会主义为实现幸福提供了制度保障,个人幸福只能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理性幸福观,究竟如何理解幸福、如何追求幸福、如何获得幸福,或者说用什么样的幸福观感悟幸福,韦正翔教授给我们解读了这几个问题。一、满足需要与心灵感悟幸福观是人对幸福的基本看法或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领域中的集中体现。不同阶级、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幸福观。在当代我国社会所要树立和倡导的主流幸福观,应该是理性幸福观,即从现实出发,以理性调控情欲,主观需要与客观实际条件相统一、幸福目标与实现手段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幸福观。理性理解幸福是树立理性幸福观的前提,是拥有幸福的基础。

韦正翔教授在带领我们解读幸福的同时,她还为我们展示许多西方哲人,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纳和康德等的幸福观。理性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传统,古代以苏格拉底、柏拉图、斯葛特学派等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理性主义强调理性作用,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们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有两种:一种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和谐说,一种是以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禁欲主义。幸福多种多样韦正翔教授在阐释幸福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引领我们学习,层层深入,让我们对幸福有了深层的理解,让我们受益颇丰。

我上了这门选修课让我理解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和要求都不相同,一个容易满足、懂得知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是有很多层次的,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对就越难。越是在底层越是容易感到幸福;越是从底层跨越的层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强烈。”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期盼,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幸福需要用心发现和体验

用心体会好好珍惜身边的幸福,这是我对这门课的体会。

学号:201000117

姓名:李照阳

篇2:从王城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

从王城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 本文关键词:封建,伦理,看中,王城,古代

从王城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 本文简介:从王城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摘要:中国的封建王朝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随之产生的封建观念也深深的影响到封建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布局和结构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之建成是遵循着封建等级制度。一、桂林王城建筑简介王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九年(

从王城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 本文内容:

从王城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

摘要:中国的封建王朝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随之产生的封建观念也深深的影响到封建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布局和结构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之建成是遵循着封建等级制度。

一、

桂林王城建筑简介

王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九年(1376年)基本建成,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故桂林王城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30多年。王城南北长557.5米,东西宽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并辟有端礼、广智、体仁、遵义4门,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城内建筑及风景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月牙池、后花园等。宝善堂、清越亭、凌虚台、可心轩、玄武阁、三神祠等各类建筑齐备。御园中的月牙池可泛舟。清顺治九年(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抵抗不住义军的进攻,火焚王府,城内建筑化为残垣。现城墙及四门依然完好,城内建筑为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原基础上仿古重建。

二、

中国古代封建等级伦理制度的含义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使得自己统治的朝代能够统一思想,使得万千臣民臣服自己,保证自己的统治的稳定性以及合理性。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当然这不仅仅是在建筑这方面体现出来,这还包括对统治者所提出的伦理思想,等级制度,这主要体现在不同阶层的尊微区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

三、

从王城建筑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级伦理制度

(一)

从王城建筑中体现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礼法

自国家产生以来,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唯一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君主以“礼”和“法”维持社会秩序。所谓“礼”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实质就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同样存在壁垒森严的等级,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构件到装饰设计,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以显示下有序、尊卑有礼。

早在先秦时期,都城建筑的布局便存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为了显示君主的高贵自尊,宫殿一般都建在都城的中心地区,以体现“天子中而处”的思想。王城的布局结构恰好体现了这一点,王城设在桂林市的市中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发展到如今,王城都是市中心里面的一处瑰宝,把市中心点缀的更加美丽。

宫殿建筑中“尊王以重威,明伦以示礼”始终是其渲染的主题。建筑形体的大小亦是区别等级的标志之一。宫殿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殿”,与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为“宫”。故“殿”的面积与构件都以大为美,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来显示皇权至尊。“宫”的建筑规模则据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所居之宫最大,其次为皇后及其妃嫔所居之宫。而在王城建筑中,其中以承运殿为最大,它是整个王城王府的核心,坐落于整个王府的中心线上,而在他之前的则是承运门,中间连接的是一条官道,只允许王爷和王妃行走。而王府的书房以及一些行宫都坐落在承运殿的旁边或者后面,而这其中则以办公的在前面,在后面则是王爷以及王妃的寝宫。

《营造法式》将建材分为八等,规定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不同的建材,如果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皆为违礼之举。《明会典》亦有有关建筑等级的规定:官员盖造房屋,不许用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公侯建造房屋,前厅限五至七间,两厦为九架造,中堂为七间九架,后堂为七间七架,门屋为三间五架,屋脊可用黑板瓦盖,屋脊用花样瓦兽;一品至二品官的厅堂为五间九架,屋顶可用黑板瓦盖,屋脊用花样瓦兽;一品至二品官的厅堂为五间九架,屋脊许用瓦兽、梁柱、斗拱,檐角许用青碧彩绘;三品至五品官所建厅堂许为五间七架,梁柱间施青碧彩绘,屋脊许用瓦兽。六品到九品官厅堂可为三间五架,梁柱间不许用斗拱彩绘,只能用土黄色漆刷;庶民所居房屋,不许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彩绘。这在王城的建筑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王城中屋脊有着各种瓦兽,以及在斗拱以及檐角都有很多彩绘,这在我们的游览观光中都可以看到。

建筑装饰的伦序等级亦十分明显。基座是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装饰手法,一般的民居只能用普通台基,官品较高的府宅大院可用较高级台基,惟有皇家建筑和佛寺庙宇,方可用“须弥座”。这种座式原为佛像底座,寓意以须弥山之高显示佛的崇高和伟大。皇家建筑借用“须弥座”寓意皇权的至高无上。屋顶式样的不同也代表不同的等级,四面坡顶多为皇室和庙宇专用,歇山顶多用于达官贵人的宅院,普通百姓的居室多为硬山顶。屋顶垂脊兽的数目也按等级的不同增减。室内装饰的等级限制明显:藻井一般为宫殿和庙宇中大殿顶棚的装饰,呈层层凹深的井状,井底多雕“游龙戏珠”图案,以雍容华贵之气显示皇家的尊严。一般的府宅和民居绝对禁止用藻井装饰。此外室内装饰中常用的天花、彩画等也分为不同的等级,严禁违礼僭用。在王城王府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屋顶是歇山顶,同时,藻井的结构同时也表示着王府的威严。

(二)

从王城建筑解析封建等级制度中的宗教世俗

根据考古发掘,在中国奴隶社会早期,服务对象不同的建筑就有了不同,不仅在规模上有差别,还有诸如使用夯土起台,石灰抹面装饰等区别。这种差别昭示了日后建筑等级制度的发生。到了周代,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之一,并且以“礼”的形态表现出来。建筑则大致在类型、尺寸、数量和色彩等方面做出规定。这些规定,是按照最高统治者的要求确定的,不遵守这些规定,就是挑战天子的权威。

明代朱姓皇帝,以汉族正统自居,强调儒家礼制,因此甫立国便指定出一套更详细严密的建筑等级制度,并不断修订、补充。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与一般人之间的区别,明代建筑更倾向于世俗化,尽管明初也曾规定不准在一般建筑上使用龙凤、日月等图案,但若是仔细研究这些图案会发现,即使是这些图案,也逐渐由神妙惊奇转为平易近人,由粗放转为秀气,由伟岸转为婉约,失去了叱咤风云的气概。在桂林的王城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精美的彩绘,在这些彩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儒家思想的影子,这是一种儒文化的体现。这可以认为这时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这些图案的美术价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秘的宗教含义。总体说来,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较粗疏到缜密,从重宗教到偏世俗,从多象征到更注重美术效果的诸多转变,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古建筑的形态、空间的发展变化。而另一方面,这种严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灵活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建筑总体发展停滞,走入因循守旧之途。这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僵化,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

四、

结语

王城的建筑是古代封建思想在建筑方面的一个很好地体现,时代的不同,导致了建筑风格以及样式的不同,而发展到了如今,建筑所关注的是人民的爱好以及各种舒适度,在各种别墅以及公寓的建造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相信,中国的建筑将会更加的向前进,使得中国建筑永远引领世界潮流。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030.htm

2、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

王瑞芳.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的真善美[J].科学之友,2009,(5):137-140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