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总结 > 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1-10-21 10:59:26

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本文关键词:示范区,栽培,工作总结,香蕉,标准化

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本文简介: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2011-2012年度)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在海南各级领导特别是省、县技术监督局领导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已经运转一年多了。一年来,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关规定,现将示范区实施一年多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

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本文内容:

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2011-2012年度)

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在海南各级领导特别是省、县技术监督局领导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已经运转一年多了。一年来,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关规定,现将示范区实施一年多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海南万钟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现已拥有乐东、东方、白沙三个种植分公司。常年香蕉种植面积9000亩,常年产量在2.47万吨。近年来,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进行香蕉枯萎病防控研究、标准的制定实施与技术管理等项目,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强化综合管理,提升标准档次,2009年与南京农业大学组建乐东香蕉枯萎病防控研究所,2011年又启动了《海南香蕉产业产学研示范园区》项目的规划与建设。

乐东分公司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境内,地处海南岛西南部,日照充足,轻风无霜,冬春气温高,香蕉生长周期9-12个月,有利于发展冬、春蕉。且基地土地平整,易于规模化种植,其生产出来的香蕉产品外观可与进口蕉媲美。并且该分公司自公司成立时就开始种植香蕉,种植历史较长,面积较大,种植管理人员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管理技术。乐东分公司2003年被列为全国第四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11年香蕉标准化种植面积4700亩,其中500亩为香蕉栽培标准化核心示范区,种植品种为农科1号。

二、项目任务和完成情况

根据琼质技监标[2011]1号文件,2011-2013年,公司承担实施香蕉的标准化栽培示范项目。目前计划任务和完成情况:

计划2011年1月份落实香蕉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地点、实施主体,制定方案,统筹规划工作;召开创建启动培训大会,进一步做好相关部署,编印标准化生产技术资料,设立统一的标识牌。2011年5月完成项目规划工作,完成相关生产物资的购置。2011年6月—2012年6月,开始对香蕉标准化园区的日常管理,针对香蕉各个生长期的不同特点,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经过项目领导小组的认真组织实施,2011年1-5月份工作任务按计划全部完成;2011年7月至现在,香蕉栽培标准化核心示范区500亩,主要分布在乐东分公司WK片区,目前处于采收尾期,受2011年国庆节前后两次台风及11月8日短时十级大风影响,现阶段平均亩产量2350千克,未能达到示范区任务书3000千克/亩的指标,但品质上A级以上蕉可达98%,产品目前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的高端超市。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项目工作实施领导小组

创建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既要政府组织又要各基地及种植农户参加,又需要有关部门配合;为保证项目进展顺利,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李瑜生为组长,副总经理赵军、黄维富、陶松伦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并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印发了《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方案》,把推广香蕉栽培标准化纳入公司年度发展规划。

(二)深入宣传、广泛动员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宣传光盘、内部刊物、公司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意义。通过培训时赠送企业标准等技术资料、公司内部刊物、香蕉枯萎病防控研究所免费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等有效措施,积极引导生产技术员、种植户实现标准化种植,科学化栽培。

(三)完善体系,推进香蕉标准化栽培进程

技术推广是栽培标准化示范区的关键,为做好技术推广,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积极组建三个体系:标准化体系、示范推广体系、监督体系。

1、标准体系:2012年1月修订了公司2004年发布的《香蕉生产技术规程》、《香蕉质量分级、包装》、《香蕉组培苗》三个企业标准,配合管理办法及工作标准20多项,从选择品种到采收各生产技术环节都做了明确规定,使各片区种植户做有标准、干有尺度为创建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建立三级推广体系:示范区内创建领导小组对生产调度室技术小组进行培训、指导,生产调度室技术小组对负责各片区技术员进行培训、指导、现场示范,片区技术员负责对各种植户进行培训、指导、现场示范,定期组织技术小组、各片区技术员、种植户进行现场观摩、经验交流。2011年12月,组建香蕉科技110专业服务站,聘请阮云泽、张承林、李晓林、李荣4位博士组成专家组,负责先进栽培技术的指导及研发咨询。

3、监督体系:对使用的肥料、农药、水、土壤及商品果进行定期抽样送县质监局、农技中心、检疫局检测;内部监督生产调度验收小组每两月对各片区栽培管理工作验收一次,发现违规操作及时纠正。

(四)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措施的实施

1、推广香蕉抗病品种(农科1号、抗枯5号)栽培。2008年示范区试种农科1号32亩,2009年种植农科1号110亩,2010年种植农科1号4500亩,2011年种植农科1号4700亩、试种抗枯5号80亩;抗枯5号较农科1号抗病,但抗枯5号果实内在及外观品质存在部分瑕疵,进入高档超市和出口还有一定的差距。

2、健壮种苗是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基础。在项目实施工作中,组培分公司通过组培车间改造、扩容,增加、更新部分设备及检测仪器,提高育苗技术,从源头上和技术上保证了种苗的质量。

3、做好生产季节的安排。香蕉栽培是季节性是非常强的生产项目,赢得了季节,就有了赢得产量和质量的基础。项目组技术人员在制定技术方案的工作中,认真分析了本地的气候特点,提出适宜的种植季节,指导各生产片区按时种植。使香蕉标准化示范基地的种植时段都比较集中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品上市时间一般在2-5月份。

4、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通过文丘里吸肥器或滴灌进行水肥一体化,水、肥利用率也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可达到80%以上,氮的利用率可达70%,钾达到80%;施肥量减少,从而节省肥料,减少生产成本;节省时间和劳力,每次可以几十亩或上百亩同时可同时施肥,劳动强度也可降低70%。

5、按照绿色食品质量标准,指导实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应用生物、物理防治方法防治香蕉病虫害,如定植前垄面覆盖薄膜高温杀菌消毒,使用太阳能灯诱杀夜间活动的昆虫,园地四周拉遮阴网预防传播病害媒介,采用套袋技术预防香蕉果实病虫害。推广应用微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及植物源农药乙蒜素、植物精油等防治香蕉病虫害。

6、提高质量标准是提高香蕉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品质管理期采用美国dole公司疏果及留把技术,采收期采用索道与板车结合拉蕉,保证香蕉无机械性碰伤、损伤。另外我们又积极地引导种植户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标准适时采收,逐步转变以前只要产量不要质量的观念,这是项目工作的新内容。在工作中,我们主动向种植户提供市场价格行情,宣传质量标准和效益对比,使种植户有了质量意识,认识到只有市场需求才是商品的道理,明显提高了香蕉质量。今年4月份“尖峰岭”牌香蕉地头销售平均价格达到3.2元/千克,比外围香蕉多0.8元/千克,是邻近地区价格最高的。

(五)开展技术试验工作,不断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

为不断地完善香蕉标准化栽培技术,项目组开展了相关技术试验工作,

主要试验项目有:(1)香蕉不同品种抗病性试验。(2)香蕉栽培方式(一个大穴种植3株)试验。(3)滴灌水肥一体化试验。(4)香蕉索道采收试验等。通过技术试验,一方面验证技术标准的可行性,一方面使现有技术得到完善。

(六)建立示范种植户,带动技术的应用。在示范区建立香蕉标准化栽培示范种植户12户。各示范种植户实行栽培全程记录,起到了展示技术标准和数据采集作用。不但带动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为正确指导生产和统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数据。

四、工作成效

(一)经济效益

据调查统计测算:2010—2011年度,示范区因产期早(2011年5月10日前已采收90%)且质量好(A级以上蕉达95%),尽管受2011年香蕉市场受乙烯利事件及5月中、下旬广东、海南香蕉集中上市跌价风波影响,但公司示范区香蕉销售影响很小,是公司唯一有盈利区域。平均产量22.4千克/株,比2009-2010年度种植巴西蕉平均产量20.3千克/株提高了2.1千克/株。示范区总产量1197吨,平均销售价格4.42元/千克,总产值529.8万元,总生产成本399.8万元,项目总增经济效益130万元,按单株产量增加2.1千克/株,平均每株增效9.28元。

通过轮作与实施香蕉抗耐病种苗标准化栽培,枯萎病发病率率由2009-2010年的巴西蕉47.8%降低到22.4%;发病率降低,相当于收成率提高,种植密度按170株/亩计,平均每亩增产959千克,增产率达31.7%,按常年销售价格2.5元/千克,新增经济效益2400元/亩。

(二)社会效益

项目区的示范作用带动了相邻地区的香蕉栽培,先后有云南、广西、广东及本省临高、澄迈县等地领导组团带队300多人次来学习和交流。万钟模式已成为附近基地及种植户种植香蕉的首选模式。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自然灾害风险:台风、寒害、旱、涝等自然灾害对香蕉的标准化栽培影响大,特别是台风影响最大,种植规模越大,遭受台风损失的可能性越大,如2011年的2次台风,海南北部广大蕉农损失惨重,其中公司也被台风吹倒8.5万株。

2、市场风险: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香蕉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原已出现季节性饱和的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3、枯萎病加速蔓延。海南省乐东县2007年仅15%地块发病,2011年95%以上地块都发病;巴西蕉根本无法种植,新地第一年发病率达5%以上,第二年至少20%。

4、人工费及物料大幅度上涨。海南省乐东县2006年临工费28元/人天,2011年至少70元/人天;支杆2007年1.2元/条,2011年涨至2.2元/条,其它物资也成倍增长。

5、利润空间微薄。以乐东蕉园为例,2006年以前,收成率达90%,亩产量6000斤,亩成本4500元,单斤成本0.75元,2~5月销售价格稳定在1.3元/斤左右,亩利润3300元左右;2010年后,收成率低于70%,亩产量低于4500斤,亩成本7000元以上,单斤成本1.55元,2~5月销售价格稳定在1.8元/斤左右,亩利润1100元左右。

6、目前香蕉市场起伏不定与台风、冰雹自然灾害频发,流动资金缺乏也是制约下一步示范区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建议:

1、香蕉栽培属于高投入高风险农业行业,是否可以建立当出现自然灾害风险及市场风险时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保险机制,并加大财政资金对香蕉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补贴力度。

2、对香蕉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建设、标准的制修订、实施与推广等给予必要的资金补贴;对在标准化建设中作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海南万钟实业有限公司

2012年6月15日

6

篇2:示范区方案

示范区方案 本文关键词:示范区,方案

示范区方案 本文简介:银党办发〔2011〕号中共银川市委办公厅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党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已经市委

示范区方案 本文内容:

银党办发〔2011〕

中共银川市委办公厅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党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中共银川市委办公厅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12月19日

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确保在创建周期内全面实现创建目标,完成各项创建任务,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部创建标准,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和“科学规划、坚持标准、统筹城乡、机制创新、惠及全民、共建共享”的原则,用两年时间(2011年—2012年)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力争到2012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质量,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机制,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意度显著提高,各项发展指标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西部示范区创建标准,进入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行列,不断开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四级网络建设

(1)加强市文化艺术馆、市图书馆流动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三馆”免费开放设施,创新服务机制,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使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在新一轮国家文化部文化馆、图书馆评估定级中,继续达到国家地级市一级馆标准。通过资源整合,在宁夏文化馆合建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2012年8月前竣工使用。

(2)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关于《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完成永宁县文化馆、图书馆和贺兰县图书馆新馆建设,2011年底竣工使用。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设施设备,创新活动机制,力争两县一市“两馆”2012年6月前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

(3)实施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文化馆、图书馆选址新建、改建项目,2012年8月前竣工使用。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设施设备,创新活动机制,力争三区“两馆”2012年底前80%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

(4)对已建成的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施设备配置、活动开展、综合管理达标建设。对未建的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兴庆区1个、灵武市7个、永宁县3个)要加快选址立项、开工建设,确保2012年9月底前竣工使用,确保全市100%的乡镇建成单独设置、符合标准的综合文化站。

(5)各县(市)区社区资源有效整合,结合市政府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同步完成23个街道文化站挂牌建设,力争2012年6月前各项指标达到《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6)各县(市)区结合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完成30个乡镇(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达标建设(兴庆区

7个、金凤区

4个、西夏区

5个、灵武市

5个、永宁县

4个、贺兰县5个)。每室配备电脑20台、宽带接入4兆以上、面积不少于60平米、有专人管理。2012年6月前建成使用。

(7)按照资源整合、一室多用的原则,在全市484个行政村级(社区)组织活动场所,挂牌设立村级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完善设施配置,加强规范化建设。

(8)按照不低于60%的标准,建设社区标准配置公共电子阅览室126个(兴庆区

42个、金凤区

28个、西夏区

38个,灵武市

10个、永宁县4个、贺兰县

4个)。每室配备电脑10台、宽带接入4兆以上、面积不少于30平米、有专人管理。2012年6月前建成使用。

(9)实施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在已建成的344个农家书屋基础上,实现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及涉农社区目标。加强对农家书屋建成后的维护、管理、使用工作,制定制度,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农家书屋长期运转机制。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建设

(10)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挖掘银川市独特的回族文化、黄河文化、西夏文化、边塞文化、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和内涵,做优做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引导全市文化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创作体现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化。探索银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彰显“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文化魅力,不断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向纵深开展,最大限度满足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1)着力推进“踏歌起舞”文化工程。继续提升“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相约星期六·百姓大舞台”、“快乐星期天”、“广场歌曲大家唱”、“广场民族健身舞大家跳”、“农民文艺汇演”、“中老年文艺汇演”、“小明星艺术大赛”、“家庭才艺展演”、“民俗文化展示周”、“中国西部花儿歌会”、“银川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品牌档次水平,创新丰富春节、端午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推动“三下乡”、“文化六进”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推进文化活动“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坚持文化工作、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重心下移,确保每年组织开展广场活动800场(次)、送戏下乡600场(次),全面达到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的指标。

(12)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探索建立银川市城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健全面向基层和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机制,新建图书流通点6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50个。建立图书事业经费同财政增长、人口增长相适应的增长机制,确保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4册以上,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5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2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2次以上。

(13)大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积极更新理念、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特殊群体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免费开放水平。银川市图书馆继续保持冬季每周开放56.5小时、夏季每周开放63.5小时,各县(市)区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56小时以上,市、县两级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42小时以上,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42小时以上。

(14)继续推进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完善公益电影放映体制,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数字化电影放映网络,确保每年放映8000场以上,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5场以上,数字化程度达到100%。

(15)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固定设施与流动文化设施、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12年底前,努力实现全市农村广电信号全覆盖和“户户通”,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享用文化信息资源。

(16)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大中专院校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有效办法和管理机制,努力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将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图书馆、阅览室、文体场馆设施、军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面向社会全方位开放,形成综合多项、系统丰富、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7)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激励机制。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健全政府采购与演出补贴制度,通过政府资助、市场调节、项目补贴、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确保专业文艺院团和社会文艺团队参与公益演出300场以上。

(18)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健全国家、自治区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申报和资助制度,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交流和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氛围。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机制,对具有产业属性保护项目和重点项目进行深入挖掘研究,推进保护成果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及转化利用。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9)加快全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推行工作实绩考核评价机制,力争在绩效、分配、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及资金投入,加大社会文艺团队扶持培育力度,全面推行社会文艺团队“星级化”目标管理机制,努力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都有特色社会民间文艺团队的发展目标。

(20)采取大中专文艺院系合作、聘请社会文艺骨干和离退休文化工作者等方式,建立一支有文化专长、热心于基层文化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和社会文化辅导员,充实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注重发挥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在城乡文化活动中的组织、示范和引领作用。

(21)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岗位管理制度,积极落实每个行政村和社区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指标。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推行分级培训机制,每年举办各级各类文化业务培训班100个班(次)以上、培训各类骨干5000人(次)以上,确保县级以上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不断提高公共文化队伍整体素质。

(22)按照自治区《关于建设银川“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畅通优秀文化人才引进“特殊通道”,通过选调、招考、交流转岗、聘用等形式,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稳定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确保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70%,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建立健全扶持激励机制,加大对产生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文化艺术精品和文艺拔尖人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

(2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成立制度设计研究领导和专家小组,积极参与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围绕解决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问题、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做法,健全我市社会文化活动机制,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经常化机制建设等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示范效应。

(24)围绕不断推进银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进行政策制度建设研究,推动一系列规划、政策和实施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在细化量化各项考核指标、完善群众满意度测评体系、健全公共文化工作实绩考核机制、科学规范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重大文化项目推进机制与问责办法等方面创新机制、积累经验、形成示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政府主抓,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发改、人事、编办、国土、财政等部门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每月定期例会制度和重大事项会商、季度工作汇报制度。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共建合力。

(二)完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精神,研究制定我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及落实推进机制,确保工作扎实推进。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咨询评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监督,市委、政府督察部门定期督查,创建过程管理办法、宣传信息报送等制度,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有力的政策保障。加强创建工作的宣传和动员,制定创建新闻宣传方案,形成全社会关心创建、参与创建和监督创建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财政保障。遵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的精神,市、县两级财政要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基本经费,完善公共文化经费财政投入机制,保障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对公共文化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领先自治区平均水平,切实达到每年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不低于当地年度财政总支出1%,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落实“三馆”免费开放经费补助。制定创建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中央、市级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专款专用。

(四)落实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创建示范区责任体系。市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创建目标责任书,层层建立责任体系,健全创建目标考核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各单位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形成责任明确、责任到人、责任考核、责任追究机制,做到工作有计划、实施有措施、结果有考核、群众有监督,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各县(市)区要每季度报送一次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对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一次通报,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组织1次督导考核工作,2012年9月底前组织全面自查自验。督查考核和自查自验情况作为划拨示范区创建以奖代补资金的重要依据。

附件:1、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建设项目

附件1:

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王儒贵

银川市政府市长

副组长:李卫东

银川市政府副市长

员:郭广华

银川市政府副秘书长

孙旭东

银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陈学忠

银川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李咏梅

银川市妇女联合会主席

银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银川市财政局局长

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

张晓沛

银川市教育局局长

保建新

银川市民政局局长

缑转会

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银川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银川市体育局局长

银川市规划局局长

朱韶峰

银川市住房保障局局长

李成荣

银川市旅游局局长

于小龙

银川晚报社社长

周福琦

银川广播电视台台长

潘灵胜

银川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督查室主任

银川市总工会副主席

位西北

共青团银川市委员会副书记

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马爱平

兴庆区区长

金凤区代区长

李维国

西夏区代区长

陈淑惠

灵武市市长

丁建懿

永宁县县长

邓彦芳

贺兰县代县长

全面统筹协调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负责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审定实施,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广局,具体负责创建日常工作,撰写上报相关材料,分解创建目标任务,督促实施进度,做好部门协调,完成资料收集汇总,随时向创建领导小组汇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任:关

(兼)

副主任:郭

(兼)

员:杨学文

兴庆区文体旅游局局长

郑良海

金凤区文体旅游局局长

袁振海

西夏区文体旅游局局长

王建邦

永宁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

张学明

贺兰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

杨华东

灵武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

强朝晖

银川市图书馆馆长

银川市文化艺术馆馆长

银川美术馆馆长

银川文化艺术中心主任

赵苏平

银川市艺术研究室副研究员

郎志娟

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文化处处长

郭东川

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文化处干部

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文化处干部

13

篇3:九华示范区20XX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完成情况暨自身建设情况汇报--20XX年工作总结

九华示范区2010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完成情况暨自身建设情况汇报--2010年工作总结 本文关键词:自身建设,示范区,工作总结,绩效考核,情况汇报

九华示范区2010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完成情况暨自身建设情况汇报--2010年工作总结 本文简介:九华示范区2010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完成情况暨自身建设情况汇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重大战略决策,紧扣“推动大开放、建设新湘潭”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两转一增强”活动,围绕示范区“培育产业集群、建设滨江新城、实施千亿

九华示范区2010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完成情况暨自身建设情况汇报--2010年工作总结 本文内容:

九华示范区2010年度绩效考核

目标完成情况暨自身建设情况汇报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重大战略决策,紧扣“推动大开放、建设新湘潭”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两转一增强”活动,围绕示范区“培育产业集群、建设滨江新城、实施千亿工程”战略部署,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面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绩效考核目标任务,“两型社会”改革探索、建设发展取得新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园区经济高速增长

一年来,我们通过全方位的工作创新,打破常规求发展,打破常规增效益,努力推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快。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0.1亿元,增长1.2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61.3亿元,增长98.1%,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21家,增加1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4.65亿元,增长76.3%,超出考核目标26.3%;第三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增长5倍。二是经济效益好。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亿元,增长40.1%,全面完成了考核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56亿元,增长31.5%。三是投资拉动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08亿元,增长88.1%,超出考核目标任务17.2%。四是经济外向度高。全年完成出口创汇1.24亿美元,增长1.1倍;实际到位外资8356万美元,超出考核目标任务16.4%;实际到位内资25.8亿元。

二、重、特大项目建设精彩纷呈

我们积极策划、包装、引进重特大项目,竭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达产、达效,使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成为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重点推进三大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按照园区产业定位,我们积极培育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和制造业三大战略性特色产业集群。全年示范区续建和新建工业项目28个,完成投资37.1亿元。汽车产业方面,重点推进吉利汽车三期、世界500强法国佛吉亚、日本美达王等项目12个。其中,吉利三期项目已部分投产,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万台整车、30万台发动机、30万台自动变速箱生产基地。2010年汽车产业产值达到72亿元,增长62%;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建设中国兴业太阳能湖南产业园、三星爱铭数码二期等项目,全年实现产值31.1亿元,增长1.4倍;装备和制造业方面,加快推进江麓科技、浙江利欧、金海重工二期等项目,全年实现产值36.5亿元,增长1.3倍。

二是突出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年共建设城市主次干道21条,总里程达35.4公里,新开工建设道路7条,完成投资12.8亿元。九华大道南、北段、奔驰中路、吉利西路等17条道路全面建成,通车里程达27公里。基本形成了东西贯穿、南北通畅的“四纵五横”的主干道路网。同时,园区内水、电、气、通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跟进,为“两型”示范园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是全面推进配套服务项目建设。全年房地产企业共完成投资8.2亿元,新开工建设面积42.7万㎡,完成开发建设面积20.8万㎡,增长62%,“滨江新城”、宜居家园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已完成大新两型安置区一期13万㎡建设,正在进行二期20万㎡开工前准备工作。杉山安置区规划设计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抓紧进行BT建设招商工作。九华创新创业中心、湘江学院项目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自来水厂、公共交通等十大配套服务项目正着手规划。28路公交车已全部采用混合动力型环保车。

三、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全面推进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在认真抓好各项规划编制的基础上,致力于推动各项改革,积极探索具有九华特色的行政体制、社会管理和工作方法,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九华模式”。

一是全面改革行政审批机制,实现了服务对象的零投诉。我们积极探索用好市委、市政府的行政管理授权。①完善交接手续。相关业务部门根据所行使的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制定出承接权限的具体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对许可程序从受理、初审、审核、审定等具体实施流程进行细化,与市对口部门签订了行政管理权限移接交备忘录,明确权限行使范围、项目审批程序及文书、档案、公章管理等事项,并编制了九华示范区实施行政管理权限资料汇编。②强化业务培训。从7月1日起,各业务部门通过到对口市直部门跟班培训、聘请专家集中授课和自学等方式,编印了学习培训资料,做到人手一本,对部门当家法及相关业务知识进行学习,管委会组织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考试,将考试成绩纳入绩效管理。同时,做好了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统一培训,做到持证上岗。③推行集中办理。管委会设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将工商、税务及所有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按照对口承接的权限,成立了工商、税务、规划、国土等12个窗口部门,做到“进一个门办事,缴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期办结”。④规范审批流程。结合九华实际,对下放的行政管理权限在缩短办理时限、精简办事环节上进行优化,2010年行使市级下放权限共计432次,审批时间较以前压缩了60%以上,如国土部门在办理土地他项权证和建设用地预审时,以前需要20个工作日,现在7个工作日就可办好。推行并联审批。凡属同一事项多头审批或同一环节多重办理的,全部实行联合审批,大大减少企业往返次数和所跑部门数,提高了办事效率。再次是实行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凡须报上级审批的事项,相关部门一包到底,在规定时限内帮助企业主动与上级部门取得联系,帮助办理有关事项。⑤公开审批事项。每个部门针对承接权限,逐个编制项目《办事指南》,明确服务事项、设立依据、办理程序、申请条件及资料、承诺期限、收费标准及依据、许可结果、监督电话等内容,通过办事指南上墙和发放宣传小册等方式,公开服务事项。并在九华门户网站公开。由于依法进行行政许可,并且提高了审批效率,不仅没有发生违规审批事件,而且实现了服务对象的零投诉。

二是全面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机制,实现了建设用地零违规。我们按照建设“两型”示范区的要求,推进集约用地建设,严格土地管理,实施土地管理“五统一”。统一用地报批。根据规划和项目建设需要,统一申报国有建设用地,农村村民建设用地,严格按规划要求引导村民向居住区和建设区集中。统一征拆市场。九华一直坚持由示范区征拆办(征拆事务所)高度垄断征拆市场,一个口子征收,一个口径出价,一个标准尺度,群众满意,农民服气。特别是今年以来,全面推行货币安置,加快了征拆进度,保证了项目用地的需要。统一供地方式。所有的国有商居用地严格按招拍挂方式,全部实现由九华土地储备中心统一供地,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土地管理的新思路、新政策,在市国土资源局的指导下,年初成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对过去的预出让合同进行了全面清理,核减供地60%以上;对工业用地,严格按照产业准入条件、投资强度(不得低于200万/亩),统一公开招拍挂供地。统一交易市场。垄断一级市场,规范二级市场。示范区以回购土地的方式,有效地规范了土地二级市场,增大了土地储备量,提升了土地价格,商居用地成交价格由2006年的12万/亩迅速攀升至2010年的110万/亩。统一考核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严查严控违法用地,严格督查项目建设进度,示范区出台了《入园项目土地闲置“黑名单”制度》,约定示范区交地和投资商建设时间,对列入“黑名单”的项目在网络和媒体上曝光,督促入园项目加快建设。

三是全面推行“阳光征拆”办法,实现了万亩征拆零上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的理念,践行阳光征拆。2010年全面推行货币安置政策,更加注重公开公平公正,更加惠及群众实际利益,新的征拆安置政策推行以来,老百姓反响良好,得到了群众的极大支持和拥护。全年共启动征拆新项目14个,涉及18村,111个组,面积1.4万亩,已完成江南大道、百嘉信、湘江学院、吉利物流、隆平高科一期、黄河集团索菲特大酒店、星舟置业等项目用地3440亩土地协议和601户房屋协议。没有发生一例征拆对象因征拆政策、补偿、安置等未到位而引发越级上访和恶性事件,继续实现“万亩征拆零上访”的阳光征拆“九华模式”。

四是全面改进社会管理机制,实现了“特护”期间“零上访”、企业劳资“零纠纷”。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校安工程”、“合格学校”两大项目建设工程,为吉利学校、黄龙学校建设了运动场及配套设施,对毛家、九华等6所中学的危房进行了改扩建。全年投入72万元,在示范区37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藏书7.4万余册。牵头组织举办了“湘潭九华示范区第一届围棋锦标赛”、“湘潭九华示范区第一届广场健身舞大赛”、“缘聚九华”青年职工联谊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全年累计发放新农合医疗补偿金额873.7万元。全面实施阳光计生工程和村级服务室标准化建设,并作为典型代表湘潭市被推荐到省人口计生委。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杉山社区建设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提供便民服务。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筹建湘潭市九华慈善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抓好安置房和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已完成大新安置区一期13万㎡建设,2011年将全面启动杉山、大新二期“两型”安置房建设。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2010年,园区新增安置劳动力就业5363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5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735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67.7万元,发放临时社会救助金额31万元,共拨付救灾救济资金167万元。维护园区和谐稳定。共排查矛盾纠纷179起,成功调处176起,成功率达98%,省、市交办到期信访案件办结率为100%,实现了在市、省、全国“两会”、“世博会”、“平安省运行动”等各“特护期”“零上访”的目标,特别是在整个“平安省运行动”期间,我们多次迅速化解、妥善处置了可能影响省运会正常进行的不稳定因素,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荣获湘潭市人民政府嘉奖。同时,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年新成立企业工会组织15家,实现了企业劳资“零纠纷”。筹建九华公安分局,深入开展“冬季侦破战役”、“百日整治行动”等专项行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了一方平安。

四、九华团队合力不断凝聚

我们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省、市主要领导视察九华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两转一增强”活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凝聚团队合力,努力打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一是通过制度创新推进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每周一召开党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园区工作,任何事关园区建设发展的大事,都经过几上几下充分讨论,凡涉及重大事项,由党工委会议集体决策,决不搞“一言堂”,绝不走过场、搞形式。注重领导班子团结协作,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党工委中心组学习等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升个人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整个领导班子形成了“畅所欲言,言者无过”、“公事公议,一议到底”的敢于担当、敢于探索的干事创业氛围。同时,围绕打造一流团队,推行全员聘任制,实行以岗定薪、以级定薪、以效定薪、岗变薪变的动态薪酬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绩效考核办法,对征拆和货币安置政策的推行、信访等工作实行部门“连坐制”,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有效激活了用人机制,选拔了一批优秀干部,推动用人机制向公开、平等、竞争的轨道前进,营造了干事的良好氛围,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

二是通过活动开展推进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两转一增强”活动,结合九华实际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将“两转一增强”整改措施方案编辑成《闻过即改

贴心服务》一书,各部门逐条对照,逐条整改落实。对作风建设中问题的整改情况,通过抽查、暗访、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加强督查考核,促进了各类问题尽快整改到位。九华是徐守盛省长“创先争优”活动的联系点,我们开展了“先行先试,争当先锋”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区机关、企业、村组开展了争当改革先锋、创新先锋、创业先锋、技能先锋、服务先锋等竞赛比武活动,徐守盛省长两次亲临九华视察指导,对园区的“创先争优”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党工委班子成员带头推行“一线工作制”,深入一线抓督查、抓进度、解难题。如2010年12月13日,党工委、管委会班子全体成员到吉利三期项目现场,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资金、电力、配套设施等具体问题。12月17日~18日,在全体中层副职以上干部参加的务虚会上,党工委对每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全面点评,指出了他们工作中的亮点、不足和今后要改进的地方,促进了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实行“全盘工作周调度,重点工作日调度”,制定项目建设进度表,每天进行项目建设督查等措施,推动工作的开展。强化工作督查制度,每周一党政办公会议第一个议题就是听取上周督查情况汇报,对党工委会议和党政办公会议议定的事项以及征拆、融资、项目建设等重大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实行“责任人抓、抓责任人”的工作方法,推动了工作的落实。

三是通过警示教育有力推进廉政建设。党工委始终坚持把领导班子和队伍的廉政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召开管委会党风廉政建设大会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学习中央、省、市廉政建设的系列文件精神,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并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特别是组织党员领导干部集中深入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逐条分析,逐条对照,并专门多次组织班子成员和各局室负责人学习市纪委的禁赌文件。同时,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督查,并设立举报电话。示范区班子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了示范区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的普遍肯定。

四是通过落实责任促进效能建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对省十一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管理、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城市化、节能减排、创先争优等各项工作,都组织了专门班子和专门力量,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全面完成了省、市交办的各项中心任务。

五是通过完善制度切实履行好公共责任。2010年,我们不断配齐配强综治工作班子,筹备成立九华公安分局,筹备工作工作组已招聘了40名民警和协警;完善和认真执行维稳工作方案,加大矛盾纠纷及各种隐患的排查调处工作,特别是做好省运会期间的维稳工作。计划生育工作2010年取得显著成效,研究制定了对响水乡、村(社区)、管委会计生综治单位、入园企事业单位四个层级的计划生育目标考核奖惩办法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摘掉了落后帽子。响水乡相应研究制定了对村(社区)、计生工作人员、联村干部、综治单位、管区的目标考核办法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区乡两级初步建立了齐抓共管计划生育的工作格局,并通过加强计生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夯实基础,不断扩大成果。

-

14

-

附件1

九华示范区2010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表

2010年工作目标

2010年实际完成情况

2010年指标值或应达到的标准、进度、要求

1

园区经济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40%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08亿元,增长88.1%,超出市绩效考核目标任务的17.2%

财政收入增长率达到40%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亿元,增长40.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5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4.65亿元,增长76.3%,超出市绩效考核目标增速26.3%

2

招商引资

实现到位外资7200万美元

实际到位外资8356万美元,增长11.7%,

超出市绩效考核目标任务的16%

3

行政审批

根据园区发展需要,依法进行行政许可,提高审批效率,特别要用好市委、市政府授予示范区的有关行政许可权,不发生违规审批事件。

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审批效率,用好市委、市政府授予示范区的有关行政许可权,全年行使432项行政管理权限,没有发生违规审批事件

4

社会管理

按市委、市政府托管要求优质高效做好区内党的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劳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区管理、为民办实事等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

已完成

5

重点工程

金海重工:完成生产区联合厂房的建设及科研综合楼建设

已顺利通过市重点办考核

湖南九华钢材物流园:完成交易区门面和仓储吊装堆场建设

湘潭现代粮食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好5万吨/年钙强化营养米线生产线和3万吨低温仓储建设

吉利汽车产业生产集群:汽车扩产10万辆生产能力,新增发动机、变速箱各30万台/年生产能力厂房建设

6

两型社会建设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完成本年度两型社会建设任务,按照2010年两型社会改革建设重点工作职责分工进行考核

已顺利通过市两型办考核

7

省运会

专项目标

优化美化本辖区环境;确保本辖区省运会期间安全稳定;配合做好省运会其他相关工作

在省运期间,实现“零上访”,并荣获湘潭市人民政府嘉奖

8

“信访化解稳控”专项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做好重点信访问题的化解稳控工作,具体按潭办[2010]14号文件进行考核

省、市交办到期信访案件办结率为100%,实现了各“特护期”“零上访”目标

9

“两转一增强”专项目标

采取加减分制。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由“两转一增强”办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核计分

将“两转一增强”整改措施方案编辑成《闻过即改

贴心服务》一书,各部门逐条对照,逐条整改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附件2:

九华示范区2010年度自身建设绩效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表

考核项目

一、班子建设

1、加强班子协作

坚决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协调、团结

2、党员干部管理

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干部人事管理规定选拔、任用、录用、调配干部;严格按照审批权限调整机构编制事项和内设机构科级职数配备干部

3、内部管理

机关内部管理有序,无违反财经纪律行为

二、效能建设

1、服务中心工作

积极主动服务市委、市政府年度主要中心工作:省十一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管理、两型社会建设、百千工程建设、新型城市化、节能减排、创先争优等

2、考核工作

按有关要求完成市绩效考核工作任务;积极配合省绩效评估工作

三、廉政建设

1、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2、遵守党纪政纪

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遵守党纪政纪,无违纪违法行为

四、公共责任

1、综治维稳

没有发生赴京、省、市非正常群体上访情况;没有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2、计划生育

示范区干部职工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行为。

五、加分项目

1、单位主要工作受到中央、国务院一级的表彰奖励的;2、单位主要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部委的表彰奖励的。

获得“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国家部委)”荣誉称号。

九华示范区2010年度工作亮点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区上下的艰苦奋斗,示范区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园区被授予“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和“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称号。主要工作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区经济高速增长。总量增长迅速。全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80.1亿元,增长121.2%;完成工业总产值161.3亿元,增长98.1%,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1家,增加10家。效益显著提升。完成财税收入7亿元,增长40.1%。其中,吉利汽车上缴税金2.4亿元,中冶京诚、恒润高科等税收过300万的企业16家,增加10家。投入势头强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增长88.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达26.8亿元,增长272.4%。科技实力彰现。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8.5亿元,增长61.3%,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8.7%,增长80倍,新增专利90个,增长130.8%。出口创汇提速。实现出口创汇1.24亿元,增长110.8%。

二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吉利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全创科技、爱铭数码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中冶京诚、江麓科技为龙头的装备和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10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达到72亿元,增长62%;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31亿元,增长139%;装备和制造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36亿元,增长126%。

三是项目建设精彩纷呈。产业项目快速推进。吉利三期扩建和动力总成项目完成投资26.05亿元;中国兴业太阳能湖南产业园完成投资3亿元;浙江利欧九华生产基地完成投资2.02亿元;九华钢材物流园完成投资1.85亿元。九华汽车大世界完成投资1.49亿元;江麓工程机械完成投资1.34亿元。基础设施项目全速推进。今年共建设城市主次干道21条,总里程达35.4公里,九华大道南、北段、奔驰中路、吉利西路等17条道路全面建成,通车里程达27公里。东西贯穿、南北通畅的“四纵五横”的主干道初步成形。配套服务项目全面推进。全年房地产企业完成投资3.4亿元,新开工建设面积42.72万㎡,完成开发建设20.80万㎡,增长62%。大新安置区一期建设完成10万㎡,二期20万㎡启动建设。杉山安置区规划设计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抓紧进行BT建设招商工作。九华创新创业中心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四是两型特征日益突出。产业两型化。园区产业全部达到环保要求,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及装备和制造等三大产业集群均为两型产业,新引进太阳能光伏产业、新能源电动汽车、环保产业园等环保产业。土地集约化。实施统一用地报批、统一征拆市场、统一供地方式、统一交易市场、统一考核监督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推进集约用地建设。根据产业规划的要求以及园区的实际情况,核定入园项目的投资强度最低不得低于200万元/亩,对低于该标准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引进企业达产后达不到该标准的,据实核减其供地面积。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园内韩国三星电子、全创科技、吉利汽车三期涂装线,全部按照三层标准厂房进行建设,这样节约用地50%以上。建设集中统一的产业社区。如三星产业社区,占地仅30亩,建筑面积4.5万㎡,可容纳1万余工人入住,解决了周围30多家中小企业职工入住的问题。实行货币安置,节约土地70%以上。生态环保化。园区二氧化硫排量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环评和“三同时”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全面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绩效考核目标任务。

五是创先争优成效显著。今年,九华是徐守盛省长“创先争优”活动的联系点,我们开展了“先行先试,争当先锋”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区机关、企业、村组开展了争当改革先锋、创新先锋、创业先锋、技能先锋、服务先锋等“五个先锋”竞赛比武活动。7月20日和12月24日徐省长先后两次亲临九华视察指导,对园区“创先争优”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指出“园区创先争优活动抓得很紧、抓得很实、富有特色,很有成效,为推动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