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发言稿 > 人居环境表态发言(共8篇)

人居环境表态发言(共8篇)

发布时间:2022-05-02 20:56:01

第1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表态发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表态发言

尊敬的X市长、各位领导:

今天,市政府专门召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推进会,这充分体现了市政府下势抓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对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X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任务艰巨、使命重大,我们将以这次现场推进会为契机,按照会议精神要求特别是X市长的讲话精神要求,出实招、下硬手,动真碰硬,坚决打赢这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攻坚战。

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会后,我们迅速行动,及时召开了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动员会,传达和学习了市上的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县的工作。为了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开展,会后,我们将迅速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及各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机制,每个乡镇由1-2名县级领导包抓,除非人事调动,原则上一包到底。成立十大工程推进组,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的职责,细化分解任务,夯实工作责任。组建5个督查组,从各相关部门抽调20名同志,充实和加强双创办工作力量,全面督查、督导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通过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快速推进。

二、对症下药,铁腕整治下硬手。坚持问题导向,集中100天时间,在全县迅速掀起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热潮。一是突出清脏治污。集中开展农村垃圾清理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抓好农村“三堆”整治,残墙断壁、破旧房屋的拆除、修复以及建筑垃圾的清理工作,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二是突出绿化亮化。大力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抓好道路及村庄绿化美化,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植林木花草;以国道、省道、县道绿化为重点,继续抓好格桑花的种植;在未安装路灯的村庄逐步安装亮化设施,保障群众夜间出行方便。三是突出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的选址和建设,逐步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同时,统筹抓好村内道路、农村电、村村通、互联、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四是突出移风易俗。加强群众文明意识教育,采取广播、入户宣传等形式,教育群众牢固树立“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突出重点,打造样板示范村。每个乡镇每年确定3个村,全县20个镇每年共确定60个村,作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进行打造,从而逐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每年整合交通、扶贫、水利、林业、国土、住建等部门资金XX万元,给每个示范村拨付40万元,集中用于示范村的打造。充分发挥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到打造一个示范村、验收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并认真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效果。我们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让全县203个村的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综合施策,建立长效机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用制度机制保障工作顺利推进。一是建立长效投入机制。采取“财政拿一点、部门帮一点、社会筹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有效解决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今年我们将加大县财政支持力度,将原来每月500元的保洁人员工资标准、乡镇每月2万元的整治经费分别翻一番,全年县财政共拿出资金1000万元支持这项工作。同时,建立“一事一议”筹

集机制,要求各村根据实际,每月从群众中筹集一部分资金,作为村级垃圾清扫清运费用。二是建立清扫保洁队伍。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中选拔能吃苦、责任心强的3-5名人员作为村保洁员,充实加强保洁员队伍力量。制定保洁员考核办法,将保洁员工资与考勤考绩挂钩,实行“有进有退”机制,进一步调动保洁员工作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结合镇机构改革,将镇承担的规划管理、国土管理,交通公路修建养护、环境卫生管理、环境保护、居民住宅规划定点等职能整合,成立村镇建设环保管理站,赋予执法权,对破坏人居环境的人和事依法严肃查处。

五、加强考核,严格奖惩问责。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实行月排名、季考核、年总评制,每季度进行一次单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乡镇环境卫生整治经费直接挂钩。考核等级分优秀、良好、一般3个等次,实行以奖代补,最后一名不予补助。强化舆论监督,加大对整治工作不彻底的区域、镇村曝光力度,对因重视不够、整治不力,导致被省市或媒体通报曝光的,要对镇主要领导进行严肃问责,以强有力的举措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改善农村环境,责任大于天。我们将自觉履行职责,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部署,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坚决打赢这场硬仗,力促短时间内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转变、大提升,以优异的成绩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两篇:人居环境

居住建筑与人居环境

姓名:XX学号:XXXXXXXXXX

简介: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 分析 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 ,提出健康建筑体系是未来持续 发展 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任务。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探讨.关键字:人居环境 居住建筑

人居环境,简而言之,是我们成为人类之本。这不只因为人类有能力营建气势磅礴的建筑——因为同样动物也能为自己搭建精巧复杂之栖息场所,还因为人类在为自身营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充斥着与土地和 自然 间若即若离的恩怨矛盾。对土地、自然的依附眷恋以及逃避是一对在人居环境史中反复出演的矛盾戏剧。而这样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尤为突出:二十世纪在见证了人类与土地和自然之间的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类彻底逃避于人造环境之居住状态。其典型例子为大量无选择地使用透明玻璃,以及悬索轻型结构以企图逃离土地之重力束缚。但是我们似乎并不知道我们人类为何这样做,也不知是否体现了我们对土地自然的恩情与怨恨。基于此 问题 ,才提出了居住建筑的人居环境问题。 中国 人居环境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不仅仅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更深切的是居和住本是人的重要的部分。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条件。它们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还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 经济 发展良性互动;发展 科学 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 社会 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 艺术 的创造相结合。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认识。

一.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不要滥用耕地。 1

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第三,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 现代 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臵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净化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构成建筑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光影和装饰的处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 内容 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脱离内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筑美,缺乏艺术表现力的内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筑。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臵喷泉、假山等。

二.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2001年10月10日世界居室卫生日,在国际建筑中心联盟2001年大会“生态住宅建筑”的分论坛上,中国建筑技术 研究 院副总建筑师开彦先生向与会者详细地阐述了“健康住宅”的理念。健康住宅的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居住环境中。因此,健康住宅的标准要素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等,制止因住宅而引发的疾病,营造健康,增进人际关系。根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制定的“健康住宅建筑技术要点”,将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其一,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其二,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其三,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其四,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在推行健康住宅,提倡健康住宅。从日本来看,开始并不是建设部门要来提倡健康住宅,而是卫生部门、医学界逼着建设部门不得不这样做。当时日本的卫生部门发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其中一部分经证实与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最后在医学界的推动下,建设部门设立了相关的标准。

三.从人者有其居到花园小区和生态城市: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巨变的20年,也是人居观念不断更新的20年。改革开放后, 社会 进入转型阶段,但由于 历史 原因,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人们的居住条件还相当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拥挤在环境恶劣的棚户中。于是,“人者有其居”成为一种理想,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发点。在此观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适度及其周边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虑 内容 。尽管这个观念很传统,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对于解决群众的住房 问题 ,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许多人因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 发展 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 时代 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 交通 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四.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认识上的偏差,能使人居环境建设遭遇困难。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城市中一幢幢高耸而相互间毫无关联的楼房,一个个大而无用的广场,一条条不断拓宽仍然拥堵的道路;再如,外观华美的建筑内里则简陋粗糙,居民众多的小区里缺水少电等等。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随着 经济 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的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如何使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加快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根据《芝加哥宣言》提出的“为争取持久未来的相互依赖”的宗旨,根据当今世界 哲学 发展的主潮流——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根据 中国 “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也就是所谓“生态建筑”或称“绿色建筑”的建筑观应确立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 自然 ,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地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返朴归真的生活,使生命活得有意义,让生活同生命和谐。尊重生活,维持生命。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表达的就是返朴归真的生活,这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生命,也是同自然界和宇宙生命相联系的生命。“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建筑是环境的 科学 与 艺术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它的构思应把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两者相结合而和谐地协调发展,创造出健与美的人居环境。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卫生、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去 研究 ,而应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问题。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要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 学习 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进人造居住建筑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医学、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走向设计整个环境。建筑师直接从事建筑及构配件的设计和选材工作,肩负着“设计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历史重任。无庸臵疑,建筑师在推广设计建设健康型住宅及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的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探索问题。二十世纪内这一深刻内涵仍未提上日程,由于我们一直忙于真实的建造,无暇反思。

自二十世纪交替以来,我们习惯于敏锐地捕捉前卫新奇的先锋艺术,同时也为自己日新月异改造土地的技能挺进而感动。所有这些无疑强化了我们对改造土地、自然及真实建造的意识和能力,但这是否体现了人类“土地恩怨”爱恨之根本情结,惟有敏锐思辩方可赋予其意义。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为今后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创新指明了方向,要遵循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居住区与住宅的规划和设计,要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参考文献 :1.住宅设计原理编写组,《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 工业 出版社

2.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柳孝图,《城市物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东南大学出版杜

4.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 方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5.鲍家生,《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的未来》,建筑学报

6.聂游昆,《遵循气候的建筑设计》,建筑学报

第3篇:人居环境

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推进人居环境建设

太原市晋源区建设管理局局长荣春贵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简称,是以“人”为主体来研究生活的,是一个融贯综合的学科,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内涵十分丰富。人居环境强调融贯和综合,融贯是指从中国的建设实际出发,以存在问题为中心,主动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地推进学科的发展;综合就是把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系统在内的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生态、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对人类聚居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融贯综合思想渗透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一、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人居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既是一个古代的命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幕天席地的居住环境中学会了建造茅草屋,他们选择了相对优越的人居环境,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在当代,人们通过建筑布局和构造的变化来改善通风、温度,以及减少噪音等各种不同不利条件的侵入。但是,在快速化城镇发展进程当中,城市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居住拥挤、基础设施匮乏和老化、生态环境破坏、旧城改造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激化、城市“美化运动” 1

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切断了城市的文化和文脉。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优劣,会直接对该城市的面貌、品质以及民生状况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人们的居住观、生活观、价值观和幸福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生活出行、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转变增长方式。”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显得异常重要。

二、人居环境建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就要求我们的人居环境具有更好的生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发展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结构健全的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人居;还要具有更好的文化艺术性,重视人居环境的文化创意、艺术创意,特别是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创意。现就人居环境建设所涉及到的自然生态、人类住区、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等方面简述如下:

(一)加强人类住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居健康问题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1996年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两句话:第一句——人

人都有适当的住房;第二句话——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第一个问题差不多基本实现了,因为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我们应该向“居者优其屋”的方向迈进,解决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在人们所追求的是健康人居环境,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性、亲和性;令居住者身体舒适、精神愉快;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那么,如何打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住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城市住区环境长期制约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生活质量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对环境合理性、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考虑;要强调综合规划先行原则——强调整体概念,根据人文学、生态学、社会学与经济学原则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区域生态规划和布局;要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原则——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要强调绿色建筑技术原则——在居住方面要提高技术,更新材料产品,努力开发出适合资源节约型的住宅建筑体系。

第二,建设健康住区环境,回归舒适、健康、安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面对各阶层、各个层面的不同住房需求,都拥有各自的健康住区。同时,还需要确保住宅设施

同步建设,采用绿色环保建材,营造绿色家园,保护好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利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科学城建、生态城建、文明城建、高效城建、和谐城建和阳光城建的新理念,努力打造绿色城镇化的里程碑工程,要更加突出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第一,要完善城市供水、供气和供热网络,加大政府对供水、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行业监管,确保供水、供气和供热质量;

第二,要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实现智能化管理,加大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公交场站设施建设,增强公交向农村延伸的服务功能,扩大城市公交覆盖率,满足群众出行需要;

第三,要规划建设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合理布局机动车停车场建设,大力完善城市交通设施;

第四,要全方位推进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着力推广污水处理、再生水资源利用和节约用水等工作。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将有所提高,城市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三)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找准发展定位,妥善解决好城市绿地、环境卫生、大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噪音控制等生态问题,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第一,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规模、产业布局、自然环境,科学规划城市绿地面积和布局,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坚持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交通等造林绿化工程,同时还可以将城市绿地与城市周边的山川、水体、林地、农田等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绿色体系建设。

第二,遵循生态规律,整治城市水系,保护好水系两岸的自然滩涂和坡岸,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同时大力控制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提高各项指标综合达标水平。

第三,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改善市民生活环境。重点治理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等“五乱”现象,综合整治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卫生死角,彻底解决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和“脏、乱、差”状况,着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状况,打造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

(四)发掘城市人文资源,培养文化特色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城镇化造成的文脉遗失。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光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而要体现在现存的城市形态、名胜古迹、古建筑、风

土人情、自然遗产等方面。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精髓,是宝贵的财富,各城市一定要加强保护、修缮和宣传,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要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街区、文化广场、公园、雕塑等,培养城市的文化特色,构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展现自已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软实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如: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住宅的功能配置、工程质量、装修水平和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综合配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绿色人居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快速发展,中国人居环境也面临着新的历史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九日

第4篇:环境综合治理表态发言

XX公司环境综合治理表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XX公司始建于1996年9月,是国家民爆定点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是粉状乳化炸药和铵油炸药,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我公司把环境保护工作当作一项非常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来抓,因为环保工作关系着全县人民的健康,关系着子孙后代的未来,XX的绿水青山,良好的人居环境要靠我们在座的努力奋斗!

我公司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的安排部署,在思想上再重视,标准上再提高,力度上再加大,为全力做好大气、水环境等污染防治工作,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四点:

一是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坚决做好大气、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我公司愿挑重担、打头阵、作表率。保持高压态势,全方位、无间隙、零容忍、零隐患的把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抓到们,确保企业大气环境安全。我公司正在对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污染物排放浓度均能小于新标准《GB-2014》要求。于2009年在厂区内建有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500吨,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了集中处理,污染物均能达标排放。

二是锁定源头,抓住关键,坚决打好大气、水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快字当头,迅速行动。对企业车间跑、冒、滴、漏污染源,该停则停,该治理的立即治理,该整改的立即整改。对恶意违法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零弹性、零余地。同时,我公司建立了责任倒查追究制,逐级签订责任书,量化到事,细化到人,对各类污染源展开拉网式排查整治,不留死角死面。

三是高端定位,标本兼治,坚决打好大气、水环境污染防治歼灭战。全盛公司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生产线向连续化、自动化、能源节约型方向发展,提出更高、更严、更加超前的目标。建立企业环境违法和污染超标管理制度,凡是有大气、水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生产行为,坚决制止。

四是常抓不懈,务求实效,坚决打好大气、水环境污染防治持久战。公司时刻绷紧生态文明和环境安全这根弦,严格遵守环境法律法规,认真抓好落实。大气、水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全盛化工公司全面部署,突出重点,抓好当前,立足长远。树立大局意识,密切配合全县直管部门,把污染治理工作不折不扣地抓紧抓好。建立环境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增强社会各界“同呼吸、共担当、齐行动”的社会责任,共同倡导和形成生态、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各位领导,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全盛公司将统一思想,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只争朝夕,以为人民群众、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行动这场硬仗,确保各项任务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圆满完成,为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空气新鲜的良好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镇领导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上的表态发言

在X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上的

发 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X月X日市、区乡村振兴工作视频会议之后,XX镇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采取切实措施全面开展了乡村卫生大扫除、大清理、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取得较好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高度重视,组织到位。开展农村人度重视居环境整治,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我们以讲政治的高度,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镇党委政府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召开了全镇动员大会,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部门,将工作内容层层落实到人头,确保目标明确、责任落实。特别是在公祭日受到XXX的批评后,全体干部职工知耻后勇,坚持从弱处着手,朝问题开刀,向短板攻坚,拿出背水一战的气势全面打响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攻坚战,确保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进行。

二、全员动员,人人上阵。镇干部由科级干部带头,建立包片包干机制,科级干部带头干,一般干部撸起袖子动手干,切实起到了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镇机关出动两台执法

1 车,在XX路、XX路主干道不间断巡逻,打击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村支部和支部书记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头雁”作用,与包村干部、两委班子成员一起,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彻底激发影响了群众。党员志愿者队伍身穿红马甲,在劳动中冲锋在前,争干最脏、最累、最苦的活。农民群众得到彻底发动,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拿起扫帚、小铲子等工具,积极主动清理门前屋后杂草垃圾和墙体野广告,做到了村村大清洁、路路大清扫。活动中,全镇组织动员群众1万余人,志愿者达到1200余人,出动机械1180辆次,各种陈年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卫生死角得到清理,全镇面貌焕然一新。

三、加强宣传,氛围浓厚。采取多种手段在全镇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录制宣传录音,利用宣传车在各管区巡回不间断播放,利用村村响在各村集中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播放,利用微信公众号共制作三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工作报道,累计阅读量达3000余次。在全镇范围内悬挂宣传横幅240条,在机关、学校、卫生院,充分利用显示屏、微信群等方式深入宣传,印发村民承诺书3万份,鼓励村民自发参与。印发工商户杜绝占道经营承诺书1000份、学生家长承诺书5000份,切实做到了动员一切力量参与的目的。

四、强化措施,保障有力。一是经费保障到位。镇拿出

2 专门经费及时拨付到村,保障了各村卫生治理上人上机械;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各村各管区的卫生治理情况奖优罚后。二是开展观摩评比。镇党委每天以管区为单位听取一次汇报,每天派出专人进行检查,每天开展一次村与村之间评比。三是开展集中攻坚行动。10月1号2号在全镇进行了集中攻坚行动,3号组织开展了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观摩评比,召开了全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评比会,对评分前十的村庄和第一名的管区进行表彰奖励,对评分后十名的村庄和倒数第一的管区进行处罚通报。

虽然我镇的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要求和先进乡镇还有很大差距,村庄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村庄仍然存在不少整治盲点和死角。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进一步强化措施,再接再厉,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久战。一是抓好群众宣传教育,切实提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巩固提升,持之以恒维护农村人居环境。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3

第6篇:人居环境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

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4〕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防止大拆大建。

——城乡统筹、突出特色。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不搞形象工程。广泛动员农民参与项目组织实施,保障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政府大包大揽,不得强制或变相摊派,增加农民负担。

(三)目标任务。到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二、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一)加快编制村庄规划。编制和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根据镇、村人口变化等情况,科学论证,明确重点镇和一般镇、中心村和一般村的布局;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依据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建设活动较多以及需要加强保护村庄的规划。

(二)提高村庄规划可实施性。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规划编制要深入实地调查,坚持问题导向,保障农民参与,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防止强行拆并村庄。规划内容要明确公共项目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村民建房质量和风貌管控的要求;充分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合理区分生产生活区域,统筹安排生产性基础设施。规划成果要通俗易懂,主要项目要达到可实施的深度,相关要求可纳入村规民约。

(三)合理确定整治重点。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规划编制要兼顾中长期发展需要,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要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要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到2021年基本完成现有危房改造任务,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做好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落实农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提升农房节能性能。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地制宜推行城乡区域供水,完成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任务。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基本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促进可再生能源供电,全面解决不通电农村居民用电问题。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消防、防洪等防灾减灾设施。

(二)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深入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处理;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可通过适当方式就近处理。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村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考虑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需求,统筹建设晾晒场、农机棚等生产性公用设施,整治占用乡村道路晾晒、堆放等现象。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疏浚坑塘河道,推进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

(三)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对村域的规划管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结合水土保持等工程,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名录,建立健全保护和监管机制。继续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整体带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四、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一)创新投入方式。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中央政府投资要重点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倾斜。以县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做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动政府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污水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

(二)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建立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沼气、河道等公用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培育市场化的专业管护队伍,提高管护人员素质。加强基层管理能力建设,逐步将村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河道管护等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三)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多数群众的共同需求为导向,推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实施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全过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推行项目公开、合同公开、投资额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和评议。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负总责,要科学编制规划,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安排年度建设任务,规划及年度工作情况要及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备案。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加强对各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指导。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要组织开展监督检查,研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统计和评价机制,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 2014年5月16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进一步改善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市委四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坚持“统筹发展、富民美村”,坚持点上整治、面上改观、彰显美丽的原则,以“硬化、洁化、绿化、美化”为主要手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促进农民创业与增收相结合,着力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规划引领。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前提,切实把好规划实施的事前审核关、事中监督关、事后检验关,保障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农村实际。

――坚持注重特色。紧紧围绕五大功能区建设,根据山区、坪坝、城郊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体现巴渝乡村风情和田园风光,注意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地方财力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注重实用实效,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做到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着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工作目标。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推进、示范带动”的原则,从2015年起,由各区县(自治县)整合农民新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专项资金,重点实施“弘扬历史文化、保护自然景观”“农房建设和改造”“村道硬化”“安全饮水”“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方面的项目,每年完成1000个以上行政村的综合整治,推动农村安居、康居和宜居目标的实现。到2021年,完成全市约8000个行政村的全面综合整治,全市农村环境有效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二、工作重点

(一)编制综合整治规划。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抓紧组织编制农村整治规划。深入实地调查,坚持问题导向,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规划的衔接,选择地质安全区域实施建设。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以农村整治规划为基础,制订年度市级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和其他整治村建设计划,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重点和时序,保障群众参与。

(二)推进农房改造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危房现状调查,全面掌握全市存量。科学编制农村危房改造实施规划,合理安排年度改造计划,力争到2021年基本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加大《重庆市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每年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的农民新村示范点。

(三)保障饮水安全。通过对既有水利设施完善配套、乡镇供水管网延伸、打井等措施,着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进一步加强小河、小溪、水塘等农村生活用水水源保护。大力实施农村供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工业废水及固体污染物的排放管理,加强对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能力。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卫生监测力度,让群众吃上安全卫生水。

(四)硬化农村道路。根据农村规划、农村住宅布局、村民经济社会活动需要及乡村特点,因村、因路制宜开展村内道路建设和农村主干道硬化。深入结合当地实际,就地取材,每年建设农村人行便道4000公里以上,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着力加强行政村道路建设,着手构建农村联网公路,打通断头路,实现300户以上的撤并村公路通达率100%。

(五)开展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全面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区域处理”模式,清除农村陈年垃圾,逐步实现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按照农村规划、自然村落布局和农村人口分布,科学设置垃圾收集、分拣、转运等设施,因地制宜采取焚烧、填埋、沤肥等方式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丘陵、山区、坪坝等远离城镇的农村,原则按照“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开展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城镇郊区的农村,原则上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开展农村垃圾收集处理。

(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城镇和区域污水处理厂临近的农村,要按照城乡或区域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的要求,建设截污管网。经济发达、布局相对集中的农村,鼓励建设村域统一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到2021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受益农户覆盖面达到50%以上的目标。

(七)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促进畜禽养殖合理布局。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区划管理规定,督促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推进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建立农村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

(八)加快农村改厕步伐。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营造人人讲卫生、爱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到202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85%,每个村至少建设1个无害化卫生公厕。

(九)保护农村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结合水土保护、农村土地整治等工程保护和修复农村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防止“贪大求洋”和“千村一面”。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古树名木目录,建立健全保护和监管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协调机制,由市城乡建委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齐心协力抓好实施工作。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要求,加强调查研究,统筹整合资源,认真搞好示范,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务求抓出实效。

(二)创新投入方式。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要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库区移民后扶、高山生态搬迁、消防、防洪、地质灾害防治等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紧密衔接和有效整合。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做到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市城乡建设、交通、农业、国土、环保、规划、市政、水利、卫生、移民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规划编制、住房建设、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等方面的技术指导。

(三)坚持规范操作。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关项目必须坚持民主决策,实施方案应当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报区县(自治县)有关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要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关项目的监督管理,建立工程项目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对重大项目实行招投标制。

(四)加强督促检查。市城乡建委要牵头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统计和评价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要及时报告市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11月7日

第7篇:调整人居环境

调整人居环境提高您的效益

签订合同见效付调整费

为什么众多企业家十分努力,企业效益一直不太理想?

为什么众多企业家日夜操劳,企业的危机还是无法避免?

为什么过去企业的业绩高速增长, 现在确是持续亏本?

如何让企业家的努力立竿见影?

如何让企业家的用心产生成果?

如何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基业长青?

为此, 南京无限蓉环境技术研究所利用自创的人居环境技术,通过勘察调整阴、阳宅,

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您的求财智慧能量、努力能量、方法能量,在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

的情况下,使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益。

郑重承诺:如果您的效益一直亏损,经由本所勘察调整您的居住地办公场所,4个月

内,使您的效益至少提高60%--500%以上,以后继续提高,见效付调整费。如果在规定的

时间内沒有任何效果,我们将免收调整费!无限蓉所有员工将用生命坚决捍卫承诺!

本所利用自创的人居环境技术,通过勘察调整阴、阳宅,可以迅速的解决您最难解决

的难题,本所专业致力于以下项目:提升您的效益、上升您的事业、提高您的孩子成绩、

改变您的仕途、调整身体疑难绝症、延长您的寿命……。

欢迎您的尝试与监督!期待为您服务!

第8篇:人居环境复习

1、人居环境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作为人聚居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就人居环境体系的层次结构而言,这个过程表现为:散居、村、镇、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等等。人居环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居环境一经形成,就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并且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人居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人居环境的特点主要有人工性、时空性和阶段性。

人工性是指人居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而形成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比之于自然环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第一表现为政治性:为特定社会集团服务。第二表现为社会性:体现在为居民创造的各种生活功能和服务功能。第三表现为文化特性,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指人居环境的文化品位、市民精神、社会风尚、以及文化设施等。第四表现为经济性(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例如收入水平、居住水平和状况、出行条件、购物消费环境等。

时空性是指人居环境从起源开始,经历了一个从古代到近代的时间演变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从点到线到区域到全球的空间变迁过程。

阶段性是指人居环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定向的过程,其各个时期的选择和定向常常决定着人居环境的演化性质,甚至决定着人居环境的存亡。

3、人居环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人居环境是以建筑、乡村、急诊、社区、城市、区域到全球等所有尺度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

人居环境研究的内容有:

其一,人居环境的功能: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综合体,不仅是一种经济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域的组织形式。人居环境作为功能综合体,必须围绕着“人”来进行演绎,并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需要。

其二,人居环境结构与形态:人居环境功能发挥源于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和表现形态的宜人。人居环境的各项功能,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密切联系的统一体。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来实现。这些功能与结构和形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结构和形态的合理性带来功能有效的发挥。

其三,人居环境管理和调节控制:人居环境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主要包括对人居环境的评价、预测、区划、优化模型研究。

4、试述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与中国城市化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城市化是以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这种密集经济为现代生产的专业化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环境,也为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奠定了基础。城市化不仅包括城镇人口和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从而引发城市人居环境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和人居环境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7年 城市发展停滞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出现了许多政治上的失误。1966-1976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工农业差距不断扩大,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差距

也日益增大,城乡利益冲突不断激化,整个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和居环境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其特点是城市功能残缺,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多以消费城市为主,许多历史名城处于衰减状态。

第二阶段1978-2010年 城市发展恢复和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实现改革开放。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我国城市的数量增多,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结构逐渐合理。通过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5、城市人居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城市人居环境功能是指城市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作用的联系中,承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城市人居环境功能具体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抵达功能,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平衡后,再用交通网将三者联系起来。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综合体,并共同构成城市的功能体系整体。

6、工业社会城市人居环境功能有哪些?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向工业中心社会的质变。此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领域发生在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紧密相关的纺织业。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结束了自然力对人类的自然地理限制,并使建立拥有大量机器的工人的现代化工厂成为可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体系和组织形式的出现,引起人口和资本迅速集中于城市,从而大大加速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城市除了继续保持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外,还真正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功能成了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国民经济的重心由农村移向城市,城市首次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从此,城市不仅在政治上领导农村,而且也在经济上取得了对农村的支配地位。

7、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人居环境功能有哪些?

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主要内容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微电子技术的使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家用电器产品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通过计算机、机器人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升级推广实现了人脑的延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推动下,城市化的水平大为提高,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或城市带相继出现。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城市分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局面,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趋缓,甚至出现城市人口大量向郊区迁移的郊区化现象。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中,原来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生产中心降到了次要的位置,由各种要素市场组成的市场中心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经济中心的功能已经转变为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中心为标志的经济中心;并称为各类科研机构和各类人才的荟萃之地,是研究开发新技术、试制新产品的主要基地。科技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信息源、信息量急剧膨胀,信息的开发、搜集、处理、储存、传输手段日益现代化,人们的活动对各类信息的要求和依赖性日益增多,信息产业化已开始成为现实,城市作为信息中心的功能也逐渐突出起来。

8、试述城市人居环境功能动态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自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城市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代城市复杂的多样化的功能,是历史上的城市功能不断累积、叠加、优化的结果,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有序的系统。决定城市功能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发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功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从简单功能到复杂功能、从低级功能到高级功能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城市功能叠加型的发展规律。原来没有的功能产生并发展起来,原来已有的功能在继承下来的同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得现代城市成为多元功能的集合体,如政治中心功能、工业中心功能、交通中心功能、市场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功能、服务中心功能、信息中心功能、科技中心功能、教育中心功能、文化中心功能、生活中心功能,等等。城市功能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二战后,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及计算机的使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功能的智能化,有力的推动了城市向极其广阔的空间扩散,使城市由聚集转向分散化时期。促进了城市地区多种新布局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9、什么是循环经济?社会实践中如何运用循环经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循环经济: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必须转变,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10、试述排斥性分区的社会影响有哪些?

排斥性分区是指政府通过财产税把那些不为当地政府分担费用份额的家庭排除在外。排斥性分区使地方政府在财政上取得了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的成效。住房的建设成本增加,就会增加住房的市场价格,在给定税率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地方政府财产税收入。就整个社会而言,排斥性分区增加了居住在工作地点之外的就业者的工作和生活成本,限制了贫困和少数族裔人口的流动,减少了他们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这些家庭的孩子也被隔离在破旧不堪的中心城市蹙额小,没有机会与中高收入家庭的儿童进行交流,缺乏横向的比照与激励,进而长期沉溺于贫困和破败所产生的心理阴影之中,不思上进。

11、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城市人居环境空间结构指城市人居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结合和相互联系的区位表达。 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是人居环境各组成部分(包括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公众机构)外在物质和非物质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居环境具有不同的形态,甚至同一人居环境内部的不同地点也具有不同的形态。

例如,人居环境的土地利用是人居环境的形态,隐含在土地利用下的土地利用地租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则是人居环境的结构。人居环境形态与结构互为表里,结构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撑要素;形态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外部显性状态。结构源于一系列组织规则,而形态源于物质和精神。

12、试述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空间结构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就其城市内部一般都有明显可分的功能区,如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它们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构成了我国城

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在“文革”结束之后,我国城市经济复苏,城市建设掀起高潮。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为三种类型:向心集中型、离心集中型、向心分散型。并用潜能模式来描述这一过程,即由团块状想心环带城市、星状城市向城市群或城市连绵带发展。城市土地有价,直接导致了人口和工业的外迁、金融法、商业、办工业等第三产业在中心区得到强化。这种土地置换的变现为:城市外围新工业区的建设,城市郊区居住区的不断扩展,甚至在远郊区开辟城市用地,形成“一城一镇”或“一城多镇”的城市组合空间结构。

13、试述结构学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应建立在社会结结构体系的层面上而不是个体选址行为。结构学派强调资本主义生产中社会关系的空间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中的阶级关系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空间体现。

14、试述交通因素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影响主要是通过交通便捷性来表现。第一,交通条件的改善,节约了人力、物资在空间中移动的时间以及所花费用。第二,降低了交通成本对城市发展的约束。现代快捷交通运输方式赋予城市人居环境以更为灵活的变化空间,改变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交通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城市空间扩展范围,是高密度紧凑的空间趋于分散化,由平面一维向立体多维发展,实现了对传统空间的超越。第三,增强了城市之间的通达性,同时建立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方便联系。第四,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健康发展。交通改变了城市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其引导与反馈作用使得城市形态结构更趋完善。

15、试述人口因素对城市人居环境空间结构的影响是什么?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人口数量越多,城市用地越多,也就是说人口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空间规模的大小。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家庭构成、职业构成。人口结构不同,城市住宅开发的形式、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有区别。此外,不同阶层的居民的购居能力有所区别,导致了对属性空间选择的分化,是城市居住空间空间分异,从而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人口的迁移与增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一方面需要城市为其配置相应的居住、服务等设施,这必将扩大城市的用地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自然环境、资源等限制,城市用地的增长率小于人口增长率,城市则垂直立体发展,城市密度增加。这两方面都会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

16、试述工业化对全球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什么?

大规模该自然为人工生态系统,干扰生物圈正常运转:如农田开发。大量取用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例如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向环境输入大量废弃物,严重污染生物圈:例如污废水向河流倾卸。带来的典型的全球人居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以及酸雨问题一直是困扰全球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

人居环境表态发言

人居环境奖表态发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表态发言

发展软环境表态发言

环境保护表态发言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