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五篇】

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五篇】

发布时间:2022-05-14 10:42:02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即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5篇

第1篇: 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

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委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着力破解突出问题。”近一段时期,我省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环境治理,创造洁净蓝天,取得初步成效。“十三五”时期,我省各地各部门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努力破解环保难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大气和水污染形势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强力推进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推进多污染源综合治理。通过持续努力,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河南2015年PM10累计浓度为170微克/立方米,PM10和PM2.5分别距离目标相差55微克/立方米和15微克/立方米。今年上半年,全省18个省辖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46.8%(85天),照此推算,距离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190天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地表水距离全年达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2016年上半年,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8.7%,同时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耕地污染不容忽视。我省局部地区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镉、钒、铅等重金属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较高。全省除濮阳外,各市调查点均有污染物超标现象。

意识有待增强,制度有待完善

我省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主观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认识不深入、不全面,仍然坚持粗放式发展的固化思维,坚持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保护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在治污上犹豫不决、左右摇摆。

发展方式粗放。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方式转型,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呼声。但在传统粗放发展的惯性作用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了日常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忽视了新兴产业的引导培育,导致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产业发展滞后。

城镇化资源能源集约化水平低。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城镇化是靠大拆大建和挤占大量土地资源强力推进的,整体设计忽视了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优化布局和合理搭配问题,造成道路拥堵、城市内涝、环境质量堪忧等城市病,推高了通勤成本、生活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

相关污染治理法律制度不完善。我省环境污染治理的有关立法大多是配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立法几乎空白,而且新法新规出台耗时太长。地方在污染治理过程中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无形中恶化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我省环境保护处于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转折期,又处于负重前行的攻坚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须加快补齐生态环境这一突出短板。

充分认识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破解环保难题的决心和信心。污染治理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子孙后代发展命运的民生工程。因此,必须切实提高绿色发展的自觉性,把绿色化的要求和标准全面融入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之中,强化经济发展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联动协同效应。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建立生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为此,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需求导向和供给侧改革力度,鼓励企业改进更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持续降低工业增加值的单位能耗,减少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排放水平,出台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和信息产业,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品质,促进自然与人文、生态与产业融合对接。打造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行“互联网+”,实现互联网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大对各地市和直管县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的落实督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的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制订河南省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城市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加快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推广使用高性能、低材耗、利废型、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筑材料。地级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柴电混合、气电混合等节能环保汽车的公交比例,提高公交覆盖率与分担率,发展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和新能源交通等运输装备。加强雨洪资源的收集利用,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完善生态城市建设和考核指标体系。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尽快完成《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和《河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立法的调研制定工作,制定《河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河南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省里和有关职能部门颁布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实环保部重污染天气预警和水污染“黄牌”、“红牌”处罚措施。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对未完成大气和水污染工作目标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继续公开约谈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问题严重的实施涉气项目和新增水污染项目限批,并依法问责追责相关责任人员。

第2篇: 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探析新疆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对策
作者:阿提开木·牙生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 要: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园,本文重点分析了新疆目前的生态环境初步分析了新疆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对策;新疆

        一、新疆生态环境特征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总态势表现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局部(绿洲内部)改善,但整体呈恶化趋势,特别是位于绿洲外围的荒漠过渡带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绿洲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干旱是新疆生态环境最基本的特征在气候上,新疆处于干旱和极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47 mm,不足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四分之一,且降水的季节、地区分配不均匀,年际间变化很大,80%以上的雨雪集中于山区。平原地区由于水分蒸散十分强烈,少量的降水远不能支付许多中生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只有那些极端干旱的荒漠植物才能得以生存,并由此形成的植物覆盖占据着广大显域地境,并成为荒漠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植被景观。

        2.新疆沙漠、戈壁面积较大,绿洲受其包围、分割,生存形势严峻新疆境内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面积超过64x104km2,约占全疆总面积的39.5%。新疆境内90个县(市)中,53个县(市)范围内均有沙漠分布。沙漠、戈壁把绿洲隔离或分割开来,二者间或成交错分布格局,或许多绿洲处于沙漠、戈壁包围之中。受来自沙漠、戈壁有害物质流的侵袭,绿洲面临着风沙危害和沙漠化扩展蔓延的威胁。

        3.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生态服务功能受到限制由于受恶劣自然条件的制约,新疆广大地区植被总体表现为低矮而稀疏,且分布十分不均匀。由低矮、稀疏植被所形成的生物保护层不健全且功能微弱,地表物质易受到风蚀和搬运,由其形成的强大有害物质流,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同时又是农林牧业生产潜在的灾害性影响因素。

第3篇: 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当代学生的我,在入学前对于“生态文明”没有具体的概念。入学后,在授课老师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专题后,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后,适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有些许浅见。

一、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定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想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文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的进步的状态和成果。生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等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构成的系统。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从纵向的维度,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后在工业等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之上促使人们寻求一种新的、超越其上的文明;是全方位的,其包含生态化了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种多元的、互动的、系统的、整体的、和谐的、稳定的、循环的和可持续的。因此我认为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生态文明其应当包括:富足、循环的物质文明,多元、宽容的精神文明,民主、有序的政治文明,公平、公正的社会文明,以及良好、持续的生态文明。而从横向的维度,是把整个社会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也是十七大报告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几个方面;这时生态文明概念主要是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它与其他文明互为前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这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也是不行的,没有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不能持久的。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建设如果最后造成人类自身家园的破坏和丧失,是谈不上文明的。因此,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它构成了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  

其次,我们该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大专题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我们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二、建设生态文明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当代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比如:1.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为2。8万亿吨,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数量多,人均水量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2.土地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20世纪70年代,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到2003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万平方千米;3.森林资源贫乏和草地退化: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但天然林和成熟林的比例却不断下降,人工林面积虽然有所扩大,但林相单一,保护生态的功能要逊色许多;4.生物多样性减少:我国目前有3000种处于濒危灭绝状态,据联合国《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名单中,我国就占156个,约占其总数的1/4;还有气和固体废物的污染、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及海洋生态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

三、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党的十八大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中均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比如: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2.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3.大力开展媒体宣传: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4.政府体制改革:在过去建设的不足方面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单纯地以GDP作为政绩考核的唯一依据;5.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6.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需要明白,地球环境是所有人和所有生物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不能为了局部和小团体的利益而置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于不顾。 搞建设求发展要保护环境,顺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改变违背自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 生产生活方式。要转变自然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传统观念,代之以“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新观念,要用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态自然观,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强权自然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和谐我愿意为建设美丽的中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使用布袋,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倡步行、骑单车,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拒绝过分包装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新闻网,2012-11-08.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10-28.

〔3〕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4〕范俊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苏大课堂讲座.2012-10-7.

〔5〕陈慧.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应对措施.中文期刊网.2012-09-17.

第4篇: 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存在五大问题 [复制链接]

电梯直达

1楼

发表于 2004-3-16 03:41:58 AM|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帮助】提问的智慧

作者:俞孔坚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更是日新月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城市的数量已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136个,发展到目前600多个。城市人口也由1949年的不足10%,发展到目前30%左右。如何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城市人口、资源、社会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不容回顾的问题。
1 M+ ^: _+ P: A$ w9 ^7 L G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1 i+ M" \0 E% d: }( v) d
1 r$ J4 @% ~3 t
1.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渠道化”问题。 * W3 i# J6 ^. _/ b4 X r3 L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25.4%的城市是临河设置的。80年代初,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规划城市河岸,但由于规划思想落后,规划的城市河岸功能单调,且人工痕迹累累,在许多城市,城市河岸往往被渠道化,甚至把河流变成暗渠。渠道化的河岸大多只注重防洪,重改造轻保护,破坏乡土植被,不能体现河岸的综合功能。景观设计多采取传统的工程措施,即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水泥衬地、石砌护坡、高筑河堤等。这些措施虽然能够立竿见影,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整洁”、“漂亮”,但是却忽略了许多缓慢的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
4 p( Y3 Z) E; n4 ^; N" w
2.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问题。 / ?3 v% F, r# }/ }. f; n" A" }, L
近几年,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北方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 I- Y$ n" o: }6 @
3. 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 % E4 r8 A3 X1 ~" z/ ?. |& L
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正在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了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这种被称作“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的城市景观建设行为,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赶时髦现象,其结果造成了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 ; H" P1 {8 r" r V; J+ X( L! ?

4.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 # Q F! w- q5 _9 ~" {# _& |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存在“急进化” 问题。虽然近几年由于北方城市的水资源短缺,人们对大规模种植草坪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但是很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仍然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 Y1 S9 b2 v" s7 t C0 X7 ~5 ]
7 @% | D) Q3 a
5.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使得我们的城市在逐步失去民族性。在我们一些城市,建设者为自己城市的所谓“辉煌建设成就”沾沾自喜时,国外某城市规划专家却说他不想看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城市,因为大多数的现代城市景观可以在欧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他说中国的城市已经越来越没有文化了。这不是耸人听闻。 & p. W1 g* E6 d: N$ w9 l% j
. j, {3 P2 X8 g7 v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n: |0 Q( m {- M( S
2 {5 |4 T" F3 d6 T2 [0 v8 ]
1.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 V3 {9 X& t# | @8 c- ]2 g4 e/ z
这个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立足城市市域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y+ M! e1 T/ `) ^* r3 p
6 i% k% X# l+ U3 i) J" T
2.建设生态建设,走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遵守五个原则。系统原则:城市是一个区域中的一部分,城市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与城市外部其他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自然原则:城市规模及结构功能等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特征和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原则: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生态原则:维持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注意城市生态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的相互适应,使城市能量、物质、信息的传递和转化持续进行,处于动态平衡。阶段性原则:发展生态城市,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相结合,分阶段定目标,持续发展。
8 Y; H7 [& S- H3 `) F
3.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改变过去那种“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保守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和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3 A3 Y6 J" p$ X v% x
( _) S% A3 z d( J4 O2 y
4.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栖息环境。 9 k( R. ~3 m4 @" Q( w; ?
应尽量保留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
( @2 l" G @) K- m2 C" @
5.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1 z; B+ K% t& h. N% X9 x$ l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 N! S2 ]) W3 x) i ]
& @5 \& ^6 r5 ^: f5 U
6.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屋顶绿化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大气变暖、节省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从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来看,这种手段是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应该学习和发展的。

第5篇: 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浅谈生态环境问题
作者:董中兰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2期

        摘 要:自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虽然人们已经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凸显,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人、自然、关系、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1精神文明的缺失

        从“天人未分”到“人依附于天”再到“天人对抗”到现在追求的“天人和解”,人从一开始对自然的绝对依赖到开始向自然的改造和索取,再到想从自然界中分离摆脱出来,把自然界置于人类的统治之下。过度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导,使得“人类中心主义有着自己的道理,最主要的就是讲人类看成是主体,将宇宙所有的东西都进行划分,把除人类以外的东西都理解为没有生命的东西。”[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动手改造自然资源的能力也变得特别强。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开展,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对科学技术越来越依靠,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也变得越来越少,科学技术的丰富让人类的精神变得比较空虚,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出现了误解,人类陷入了唯利可图的怪圈,这种思想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

        1.2片面的发展观

        我国的实际情况到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缺陷的,因此就容易导致在发展中把 GDP 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在这种只单纯的看 GDP 增长的方式下,社会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但是自然环境却得到了破坏,人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重视让人们忽视了自然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导致严重的环境破坏、生态失衡。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比较传统的,落后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比较粗狂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仅仅是依靠浪费能源虽然让经济有了很快速的发展,但是也留下了许多的后患,自然资源枯竭,废弃物被大量排放,虽然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传统发展模式依旧存在,并且占据大部分。

        1.3过度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们总是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是无限的。正是由此,传统的工业生产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拼命地向大自然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也将越来越多的有害废弃物抛进了大自然。这种过度消费的生产方式, 终会将能源消耗殆尽,将污染撒遍全球,使文明面临生存危机。

        《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过度消费已超越了地球资源永续利用,威胁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2]人们在追求消费和潮流的快感中自我陶醉时,却不觉地对环境造成了重大损害。禁欲苦行僧的生活并不是人们的追求,然而过于奢侈浪费的生活也并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工业生产和市场机制鼓励消费,以消费促生产,无疑刺激了过度消费生活方式的形成。

        2.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2.1牢固树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存在于自然“之中”,来自于自然。自然界优先于人类的存在,人与自然高度一体,不可分割。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去主宰自然界,这种观念被普遍认同。但这种结果的背后是以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代价,破坏了自然环境,也破坏了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又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要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共存、互利共生。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2.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因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严重的一个原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生产中投入的资源过多,消耗过多,但是产能却比较小,因此在产业结构中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要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注重生态环境的健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从三大产业的形势来看,必须要充分的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转变我国的一些陈旧的生产方式,让经济灵活健康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让各个产业之间有一个和谐的关系。同时我们必须改变不正确的消费行为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尊重自然,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必将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不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认识自然,做可持续发展道路。

        2.3建立合理消费观,促进生态修复

        面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逐渐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于人类在消费问题上缺少规范和约束所致,所以合理消费就成为了推进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消费观,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消费,不能盲目地提倡所谓的“高消费”,要尽可能地使消费行为合乎或不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循环。大自然是有自我修复功能的,在多数条件下,自然环境受到影响的时候会启动自身的修复能力,但修复能力是有极限的,让自然环境有一个自我恢复的时间,逐渐在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改善固有的物质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从而有效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绿色消费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让每一个人都了解到绿色消费习惯的重要性,才能让人们从日常的生活中做起,注意保护环境,因为宣传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对大众进行有效的宣传之外,还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宣传,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是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所以就必须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以及监督,监督企业进行绿色的生产,让每一个人都充分的加入到各种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来,热爱环境。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进入新世纪新时期,每一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发展就离不开自然资源,所以就必须要充分的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来指引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经济发展造福子孙万代。

        参考文献:

        [1] 卢风.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主体主义[J].湖商师范人学学报,1997(26):6-17.

        [2] 石慧.过度消费扩大自然赤字[N]. 中国环境报,2013-08-22.

        作者简介:

        董中兰(1991.9—),女,汉族,江苏盐城,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道德建设研究。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