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改革开放简史交流研讨材料【四篇】

关于改革开放简史交流研讨材料【四篇】

发布时间:2022-05-12 17:35:04

研讨,读音yán tǎo,汉语词语,意思是研究探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简史交流研讨材料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改革开放简史交流研讨材料4篇

第1篇: 改革开放简史交流研讨材料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道” “了解”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它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探讨”属于历史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中,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应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在主线。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验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本课的主线索,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专题。引入了《凤阳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等史料。  

【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在课前布置了调查访问作业,要求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第一组在课前收集各种票证,将家人讲述的票证的故事记录下来。第二组调查农村的亲人,向其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的情况,所在乡镇建立企业的情况。第三组向父母调查了解所在企业的发展简史。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整理汇总。  

【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研习、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通过观看视频《深圳的崛起》与《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能辨认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的位置,说出经济特区设立的作用,复述对外开放格局。  

3.通过课前调查访问,学会收集口述资料并能提炼出有效信息。  

4.通过对改革开放原因、措施、作用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从而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  

了解“一带一路”的基本知识,介绍这一战略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和继续,进而引出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及本课的内容。

2.新授:  

【设计意图】本课主要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课本原来的三个专题整合,调整为两个专题,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其中对内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板块。  

(一)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引入两则材料,了解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勺子慢慢晃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根据材料回答:这两段顺口溜说明农村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

四人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安徽凤阳农民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阅读P42页正文和小字,思考交流安徽凤阳农民进行怎样的尝试?这种尝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资料,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教师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集体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前提是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  

材料: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请根据图片及材料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教师结合鞋和脚的关系通俗解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3)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农产品城乡供需不对接的方法——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兴办乡镇企业。  

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镇企业以及给乡亲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师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像两只翅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腾飞。在此基础上,改革向城市推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 

这是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二十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上述两则材料各体现了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

造成这两种局面各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1)改革的原因:  

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的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2)改革的措施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  

师总结:经过改革,工人有了积极性,企业有了活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企改革的深化  

学生阅读P44第二段,了解中共“十四大”的决定,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明确公司制、股份制等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出示材料:“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  

针对邓小平讲话摘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深圳的崛起  

让学生了解深圳是如何崛起的?提醒学生在观看时注意听:①深圳的快速崛起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②邓小平给深圳的题词是什么?  

教师结合资料片引导学生分析特区的作用和地位。(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更离不开中央优惠的政策。特区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促进经济发展。特区有窗口作用——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政策的窗口。)  

出示材料:“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生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1980年与深圳同期开放的特区名字及位置。  

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说出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教师总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出示近代五口通商与改革开放的新格局示意图,分析两次开放格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3.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感想。  

教师总结: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向世人有力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营造未来美好和谐社会!  

【课堂练习】  

1 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

户,自负盈亏”的是( )小岗村农民。

A、安徽肥西    B、安徽凤阳 

C、河北沧州    D、贵州关岭

2、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

是(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请回答:

(1)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当地的农民采取了怎样的做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 ; . ;. 。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花鼓词所描述的现象?

. ;

•4、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向 、 、 发展,农村 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 开辟了一条新路。

•5、从 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 改革。

•6、简答: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从哪三个方面进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答: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的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⑴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是指?

⑵“有一位老人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圈”是指?

⑶“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是指?

 

命题双向细目表  

试题类型  

考试内容(要点)  

考试目标(能力)  

难易程度  

识记  

理解  

运用  

易  

中  

难  

选  

择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  

   

   

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  

   

   

√  

   

   

   

经济特区的作用  

   

√  

√  

   

√  

   

   

材料题  

对外开放的格局和作用  

√  

√  

√  

   

   

√  

【课后反思】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遇到许多瓶颈难以突破,在知识层面上主要是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城市体制改革比较陌生,于是就通过当事人叙当年事的方式来了解。除了布置学生向农村的亲朋好友收集相关信息外,教师自己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笔者的父亲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在一家国有化工厂做过负责人,他向笔者讲述了化工厂改革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笔者很有启发。只有自己先吃透教材,对学生进行解读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比较合理地挖掘利用了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以及威海企业的情况等课外资源,使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重难点的突破做了铺垫。三副春联的引入将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地粘连在一起。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是本节课的主线,笔者在设计和授课过程中虽然非常注重凸显这样的主线,但学生对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理解仍然不到位,因此在情感目标的达成方面,不是非常圆满。

第2篇: 改革开放简史交流研讨材料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验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本课的主线索,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专题。引入了《凤阳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等史料。  

【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研习、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通过观看视频《深圳的崛起》、《开放的威海》,填写《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能辨认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的位置,说出经济特区设立的作用,复述对外开放格局。  

3.通过课前调查访问,学会收集口述资料并能提炼出有效信息。  

4.通过对改革开放原因、措施、作用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从而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评价目标】  

1.通过选择题1检测学生是否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否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通过选择题2检测学生是否能说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3.通过授课过程中的填图练习,检测学生是否能利用历史地图识记5个经济特区,是否有85%的学生能说出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对外开放的格局。  

4.通过材料练习,检测学生是否能区别: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允许外商投资设厂”有什么不同?  

5.通过交流课前调查访问作业:《我身边的历史——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从口述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6.通过小结环节中学生谈感想、收获,检验学生是否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否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填写导学案,标识重难点。

小组内交流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

1.导入  

学生交流展示收集到的票证,讲述《我身边的历史——票证的故事》,分析在历史上使用票证的原因。认识到当今中国物质丰富、市场繁荣,不再使用票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教师解读“改革”“开放”的含义。  

【设计意图】由口述历史引入历史课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新授:  

【设计意图】本课主要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课本原来的三个专题整合,调整为两个专题,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其中对内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板块。  

(一)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引入两则材料,了解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张三劳动实在赖,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  

材料二: 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根据材料回答:材料一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农民形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材料一、材料二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四人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安徽凤阳农民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阅读P42页正文和小字,思考交流安徽凤阳农民进行怎样的尝试?这种尝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资料,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教师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集体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前提是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  

引入对联(上联:过年储米十余担 下联: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引导学生分析农民“储米十余担”“存款上千元”的原因,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教师结合鞋和脚的关系通俗解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3)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农产品城乡供需不对接的方法——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兴办乡镇企业。  

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镇企业以及给乡亲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师举例解读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含义。  

出示:《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1985年党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此后全国有六千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销售总额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销售总额。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逐步缩小。)分析乡镇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出示对联(上联: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 下联: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横批:永远跟党走)使学生理解农民致富的根本原因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教师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像两只翅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腾飞。在此基础上,改革向城市推进。  

【设计意图】通过三幅对联,结合学生访谈农村长辈的资料,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粘连。让学生通过人民公社搞平均主义挫伤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搞活农村经济的史实,了解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认识到对内改革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  

(1)改革的原因:  

出示材料《“大锅饭”里的政府、企业和工人》,引导学生分析国企改革的原因。  

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的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2)改革的措施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你想怎么解决?假如你是一个有技术专长、工作能力强的工人,你的愿望是什么?(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  

师总结:经过改革,工人有了积极性,企业有了活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企改革的深化  

学生阅读P44第二段,了解中共“十四大”的决定,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明确公司制、股份制等企业的发展方向。  

【设计意图】引入材料让学生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前的状况,理解国企改革的原因。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了解公司制、股份制。  

(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出示材料:“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  

针对邓小平讲话摘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深圳的崛起  

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让学生了解深圳是如何崛起的?提醒学生在观看时注意听:①深圳的快速崛起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②邓小平给深圳的题词是什么?  

教师结合资料片引导学生分析特区的作用和地位。(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更离不开中央优惠的政策。特区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促进经济发展。特区有窗口作用——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政策的窗口。)  

出示材料:“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生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1980年与深圳同期开放的特区名字及位置。  

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说出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教师总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让学生了解开放的必要性。通过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引导学生了解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认识到对外开放方针的正确性。通过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4.开放的威海  

山东省是全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区之一,1993年威海也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青岛、烟台、日照一起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它与深圳一样同样也是一个“窗口”!威海是如何发挥“窗口”作用,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呢?  

学生观看视频《开放的威海》,交流威海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威海能够“引进来”,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尽快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也能够“走出去”,扩大出口,在境外投资办厂,建立跨国公司,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加速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开放的威海》,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威海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3.学生小结全课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感想。  

教师总结: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向世人有力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营造未来美好和谐社会!  

【检测练习】  

1.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2.从1985年起,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所有制 B.生产经营权 C.分配方式 D.改组、联合  

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4.材料一:《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 1993年威海开始对外开放,大量日商、韩商等前来威海投资,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9900多个,外商投资企业3000多家。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依据所学回答:《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包括哪些城市?自1980年以来,我国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有哪些?  

(2)阅读材料二回答:在我国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1993年开放的威海属于其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3)结合所学,比较分析:同样是“允许外商投资设厂”,同样是开放城市通商,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相比有什么不同?  

(旧中国列强在华设厂,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资源,赚取高额利润,具有突出的殖民掠夺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现在我们吸引外资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发展本国的经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达到双赢目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遇到许多瓶颈难以突破,在知识层面上主要是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城市体制改革比较陌生,于是就通过当事人叙当年事的方式来了解。除了布置学生向农村的亲朋好友收集相关信息外,教师自己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笔者的父亲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在一家国有化工厂做过负责人,他向笔者讲述了化工厂改革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笔者很有启发。只有自己先吃透教材,对学生进行解读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比较合理地挖掘利用了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以及威海企业的情况等课外资源,使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重难点的突破做了铺垫。三副春联的引入将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地粘连在一起。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是本节课的主线,笔者在设计和授课过程中虽然非常注重凸显这样的主线,但学生对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理解仍然不到位,因此在情感目标的达成方面,不是非常圆满。  

第3篇: 改革开放简史交流研讨材料

改革开放

;

【期刊名称】《中国东盟报道》

【年(卷),期】2018(003)007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举措,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其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中国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总页数】1页(P.48-48)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现代化

【作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D261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J],

2.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J], 杜鹰

3.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面临的新形势 [J], 杜鹰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J], 李抒望

5.深化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沿着科学发展之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J], 李传柱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4篇: 改革开放简史交流研讨材料

  在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

  30年前,举国上下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由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30年来,我们目睹了我们的国家、社会、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兴国之要、富民之举;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长沙30年的巨变证明了这一点。

  一是经济实力大提升。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市GDP仅16.84亿元;经过12年的努力,到1990年全市GDP“艰难”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46亿元。2004年,全市GDP越过1000亿元的门槛。2007年,全市GDP2180亿元,是1978年的130倍。无重工业、无大产业的长沙,现已拥有的国家级品牌达2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7个,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武汉(9个)多出近一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二位,仅比杭州少2个。伴随着GDP的迅猛增长,长沙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也快速前移。国家统计局1993年首次评估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长沙名列第20位;1996年长沙列居第19位。现在长沙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城市第14位、省会城市第5位,中部城市首位。

  二是民营经济大发展。回首近30年的发展,全市民营经济从“资本主义的尾巴”到“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从需要“毫不动摇”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再到进行“平等竞争”和受到“平等保护”的市场主体,长沙民营经济逐步壮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长。1978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仅1500万元,占全市GDP的0.9%,1996年达94.82亿元,占全市GDP的23.7%,2001年为254.8亿元,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为35%。到2007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285.38亿元,占全市GDP的58.7%,纳税过亿的非公有制企业有三一集团、经阁集团、威胜电子、加加集团等20多家企业。民营经济开始成为长沙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是城市建设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初,长沙市区面积仅仅七八十平方公里,1997年发展到110平方公里,现在已达180多平方公里,十年时间增长了一个相当于老长沙的面积;全市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20.7%提高到2001年的45.34%、2007年的60.2%。1978年,长沙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2.67平方米,现在达到9.42平方米,成为继贵阳、沈阳之后的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去年一年我市就新增城市绿地200万平方米,相当于此前20年来的总和。1989年长沙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3.4平方米,1999年为6.36平方米,现在达到12.15平方米,形成了“市内结网、市外成环、三纵三横、六桥三环”的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在城市建筑物方面,改革开放后才有高30多米的长岛饭店、麓山饭店等建筑开始陆续出现,而现在全市的高层建筑多达400余幢,超高层建筑有140幢之多。可谓是高楼树立、道路通畅,背街小巷得到改造,一江两岸,风景如画。

  四是群众生活大改善。作为长沙居民,对改革开放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的变化。我们的消费支出的重点已由吃、穿、用过渡到教、住、行。衣着消费不再停留在保暖御寒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美观大方、强调个性化的装束打扮;家庭财产由改革开放前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过渡到上世纪80年代的“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立体声收录机)。90年代以后,居民又以拥有高清晰度的大屏幕彩电、家用电脑、热水器、电话等“新四大件”为时尚。现在,长沙居民的消费热点又“升级”为住宅、家用轿车、数码相机、旅游等等。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反映在数字上为“恩格尔系数”。1980年长沙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是53.2%,按国际通行标准来衡量,居民生活质量仅为“温饱”。1995年降至49.2%,开始进入“小康”行列。2006年再降为32.6%,长沙居民的生活,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殷实型转变。1978年,长沙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7元,建国30年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速为3%。1990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70元,1995年为4860元,2000年为7530元,2007年达16000元。现在,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民纯收入等指标,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均处于最高水平。

  探讨长沙30年巨变的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紧紧抓住了解放思想这个精髓,全方位大力度地推进改革开放。二是紧紧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三是紧紧抓住了实践检验真理这个标准,及时纠正了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四是紧紧抓住了以民为本这个核心,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五是紧紧抓住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键,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才。

  去年底,长沙成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对我市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现在,我市已经启动了先导区的建设,各项事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在新一轮加快发展中,我提一点建议,就是要认真关注城郊结合部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行动指南。现在我们对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许多举措。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人民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益增强,我市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工作却暴露了许多不足,应切实予以重视。

  规划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失性。在我市一些城郊结合部,大多是谁看中了这块地,谁就来开发。热火朝天地搞起来的楼盘,杂乱无序,配套不全、楼宇密集、绿地稀少。建起来的工厂,处于群楼环抱之中,生产区不象生产区,工厂区不象工厂区。这种现象,在城郊结合部中特别是属于县管理的地域尤为突出。

  二是随意性。比如,在我市城郊结合部,有许多沿骨干道路正在兴建的农民安置用房,建得十分随意。同样一排房屋,有的五六层高,有的三四层高;外墙有的为红色、有的为白色、有的为灰色。窗户大的大,小的小。比如:有的道路(金星大道市政府段)建好不久,栽的树刚好成形,却在一夜之间又改换。比如:城郊结合部(河西戴公庙附近)的山头,并非指定墓地用地,却可见白色的墓碑林立。这些现象,将为几年或者几十年后的城市扩容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是短视性。规划工作一定要着眼长远,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可现实中,建好的没有使用几年的道路(如雷锋大道)又在拓宽;建好没几年的房屋因为新一轮扩张又拆迁;凡是城市扩张之处,就有“移山倒海”之势,削山头、平河沟、毁树木、摊大饼,令人痛心。似乎只有全部推倒重来,才叫做开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开发商唯利是图、规划的短视性造成的结果。

  四是局部性。现在长沙先导区的区划已经正式确定。先导区的建设,必须重视整体规划。由于城郊结合部分属区县两个行政机关管辖,而县级的规划往往着重县城,忽视了与城区对接的乡镇的规划工作。导致这些地方在做规划时缺乏全局意识,没有与城市规划很好地对接,而仅仅停留在农村城镇化的层次,没有考虑地域特点、产业特点、生态特点等因素,规划工作的思路不开阔,档次不高。

  我认为,应尽快尽早地将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尽量减少新一轮城市大扩容又带来新一次大拆迁。

  一是规划要体现科学。规划要与国际对接,统筹考虑,一次到位,建设可以分步实施。要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要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是规划要体现人文。规划要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体现对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要保护好“前人”为每座城市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视居住区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为规划目标。

  三是规划要体现个性。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现有产业特点、地域资源优势、未来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多进行组团式的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区中区”、“城中村”。当前,要突破“开发就是推去一座座山,平整一块块地”等惯性思维,尽可能地保护好可以保留的山头、坡地、水面。要依山傍水建民居,风情特色建小镇,节约用地建厂房,绿树成荫通道路。一条道路两线绿、一片区域一幅画。

  四要规划体现绿色。要追求城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类与环境间的协调和交流价值、环境公正价值,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综合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不超出环境容量,不对环境、文化资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和谐文明发展之路。要尽量保住山头(包括小山头)、开发水面、植树种草、保持绿色,要立法、要督查、要切实追究违规者。

版权所有:蓬勃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蓬勃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蓬勃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021444号